刚好读完《刀锋》,挺想在这里再次批判基督教的原罪论,包法利夫人没有原罪。如果让我对她的人生走向进行归因,我会把环境放在首位。环境指她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也指她所在的社交圈。
至于社会文化,书名《包法利夫人》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爱玛的社会地位建立和依托其丈夫包法利先生,身边所有人包括她的情人,也包括她自己,首先认可她是包法利的夫人,其次才是她自己,这种愚昧的不平等本身就是很悲哀的。正是因为这种偏见,当爱玛发现自己丈夫不解风情、医术平庸、毫无作为的时候,开始怀疑自己之前为这样一个男人遵守妇道到底有没有意义。社交圈指爱玛身边的大部分人,全书里面几乎没有好人,福楼拜用他极致尖锐刻薄的笔锋,把市井小人的市侩、自私、冷漠、阴险、短视、平庸等等活生生地扒开展示给读者,导致有些时候,我觉得违背伦理、不爱自己女儿和丈夫、挥霍无度爱慕虚荣的爱玛是全书最善良的人,这种残留在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微弱火种,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得到,但其他人物形象好像和善良压根不沾边。
“她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坏禀性,而生活却无可挽回地把她推向深渊。”
爱玛身边的丈夫、情人、邻居、商人等等,她周围的一切市井小人,是她悲剧的根本。福楼拜很厌恶同学们的市侩庸俗,这部小说对这些人的讽刺力度完胜鲁迅的人肉馒头,尤其是爱玛死后这些人的言行举止。爱玛的悲剧更能证明这些人的邪恶和愚蠢自私。
当然,爱玛的悲剧也有她自身的因素,她只在意浪漫主义,而完全忽略现实情况。正如她和查理结婚,不是因为查理,而是因为查理治好她爹的腿,在当地名声可以,她把他当成了社会名流,她看过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那些贵妇就嫁给了社会名流,她只渴望嫁给社会名流的感觉。她和那些男人出轨,不是因为那些男人好,而是她在那些男人身上找到了浪漫的气息,体验到了她以为的爱情。她生孩子不是因为想要孩子,而是因为纯粹好奇有个孩子是什么感觉,所以她压根不喜欢自己生出的孩子。
“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她是热狂而又实际,爱教堂为了教堂的花卉,爱音乐为了歌的词句,爱文学为了文学的热情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