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读后感
最近徐扬读完了马塞尔・莫斯的人类学名著《礼物》,就迫不及待和我分享了感悟,也算是为我们的读书计划开个好头。
为让内容不那么单调,我加了些之前看过的“克洛德・维尔拉的回望” 展览图片。
《礼物》是人类学名著,作者马塞尔・莫斯作为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侄子兼弟子,在法兰克福学派人才凋零之际,凭借自身的钻研与洞察力,整合 19 - 20 世纪关于印第安人和海岛文化的民族志,全面展现古式交换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一、独特的研究视角
这本书融合社会学理论与民族志,莫斯凭借社会学背景,跳出简单功能主义视角,从宏大社会结构看待交换这一基本经济活动,聚焦 “总体的社会事实”,这些事实展现了社会的生动瞬间,也为理解社会制度提供了新维度。
二、交换制度的深入探究
法律与交换制度的关联:莫斯通过研究交换制度在土著社会的作用,延伸至各文明法律制度的建立,发现罗马法、印度法、日耳曼法等规定的社会界限,与古式社会通过交换礼物构建的社会秩序存在相似之处,暗示全人类可能存在共同的深层意识。不过,受时代局限,莫斯未能深入结构主义领域,这一任务由后辈列维・斯特劳斯完成。
夸富宴:书中提出极具影响力的 “夸富宴” 概念,它源于印第安部落赠礼制度的变形,是一种竞技式总体呈现制度,融合经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形成复杂的呈现网络。在夸富宴中,人们会为争胜而争斗,导致首领或贵族丧命,甚至不惜摧毁财富。同时,参与者借此确定自身等级,落败者将失去地位与财富。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新西兰等地的一些民族,都存在类似社会制度。
库拉: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田野工作揭示了当地居民的长途贸易交换活动 —— 库拉。它以红贝壳吊坠和白贝壳手镯为媒介,不仅包含经济,还涉及宗教、美学、政治、亲属制度等内容,通过贸易循环交流文化。库拉的存在冲击了以经济人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证明非盈利性经济可凭借信仰、道德和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建立经济制度。
三、莫斯对礼物的态度及总结
礼物与现代社会:莫斯认为礼物已融入生活,兼具情感与经济价值,强制与自发参半,且与道德融合,影响人们行为,拓展社会关系网络。在现代社会,应回归群体道德,避免极端。
一句毛利谚语 “Ko Maru kai atu Ko Maru kai mai,Ka ngohe ngohe”(送取相宜,一切如意)精准概括礼物交换的最佳状态。
交换概念的总结:莫斯对交换概念的总结涵盖道德、政治经济和社会三方面。他关于道德的总结尤为动人,强调自古以来,人和人群、社会以及人的情感才是关键,在当下矛盾尖锐、民族主义与大国沙文主义盛行的背景下,莫斯的大同理论犹如一剂良药。
- 《生命的礼物》《叔本华的治疗》《诊疗椅上的谎言》读后感700字
- 《生命的礼物》读后感600字
-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600字
- 《找回你的生命礼物》读后感650字
-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600字
- 超级礼物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