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个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是令人唏嘘不断。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对林黛玉的写照了。
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作为历史中的一叶典型的情感扁舟,成为了古代情感传递的象征。然而,对于红楼以外的世界,有痴情不一定有缘分,纵然有天造地设的缘分,也不一定有天长地久相守的命运。与其如此,不如知进知退,以内圣外王的态度独立守神,保持内心人格精神的完满,与时代同步,随缘而聚,随遇而安。
《红楼梦》的魅力是任何著作都无法比拟的。许多伟大的人都对红楼有着不一样的情愫,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曾说过,他读红楼不是当故事读,而是当历史读,并且说没有读过五遍红楼,没必要发表评论,可见毛主席对红楼的喜爱。
书中有诗云:“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筳终散场。”红楼梦,再怎么繁华阑珊,终究是一场逝去的大梦!
第2篇
《红楼梦》读后感
古人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曹雪芹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他知音难觅的无奈和苦闷。而他所写的《石头记》却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这部巨著不仅描写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的墮落,展现其种种繁荣、自命清高下的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是这一家族崩溃、死亡的必然,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阶级和社会崩溃、死亡的必然。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向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性命,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红楼梦》的悲惨结局,也是封建社会世家落败的真实写照。一开始,我还对这凄惨结局颇为不满,觉得与前半部分生气、繁荣的景象极不相符,但读了第二遍、第三遍后我渐渐明白,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是社会演变的过程罢了,他们只不过是封建礼教的陪葬品罢了,一切都不可逆转。
给我的心灵带来最大冲击的人物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是很喜欢她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知道她有她的苦衷——自小双亲双亡,又寄人篱下,自然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孤独、无助,为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养成她生性猜疑的因素之一。林黛玉在孤独和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寥寥几个丫鬟为她哭泣。这让我想起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而天真的男孩,其实也有刚强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没有想到他会出家,兴许是他看破红尘。不难看出他是渴望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在抱怨中生活,他的心智也渐渐成熟了,何况在这“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个痴情的人,可见林黛玉的死对他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青春因此断送。
《红楼梦》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中都能体现出来。
掩卷沉思,泪水长流,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悲惨爱情结局让我感怀不已,可冷静思考,生活在那样时代背景下的他们,结果皆是未知的注定。
不管怎样,希望我们都能如林黛玉和贾宝玉那般保持一颗不事雕琢的心,在这锦瑟年华,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第3篇
《红楼梦》读后感
林黛玉应是一抹白月光的存在,她不及宝钗之世俗,也不及湘云之爽朗,她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独自怅惘,在这烟火人间里,她显的格格不入。
她有着独特的才气,她的诗没有世俗的艳丽,而是充满着一个女孩子内心的灵巧与新意,没有华丽词组的堆砌,没有故意的愁伤,一字一句皆是真心,取天然之意,最爱她写海棠那一句"半卷厢帘半掩门,辗冰为土玉做门。偷来梨蕊三分白,借来梅花一缕魂。"充满新意,毫无矫揉造作,这使其别具一格,才华脱颖而出。
她不是什么讨喜的存在,她的思想总和别人不一样,常人喜聚悲散,她到好,与旁人反着来,喜散悲聚,原因是有聚终有散,有散终有聚,旁人强调的是开始,而她强调的是结果,也许和她的身份情况有关,她总是想的更多,徒徒苦了自己。
她算是年少丧母,寄居于贾府,到底再亲也只算上个外甥女,终究是寄人篱下,况且她本是父母疼爱的娇弱小姐,未免心比别人多一窍,越这般如此,越多愁善感。
她会因为别人的一个小动作,一小句话而胡思乱想一大堆,总会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她活的谨慎而又挑剔,活的不快乐,这在旁人眼里便成了刁钻和傲慢。确不知在她那里只要是真心便能得到以诚相待。
宝钗几句善意的话换来的便是她的剖心之言,马上便对宝钗充满感激之情,看做亲姐以待。
她太单纯了,像个小孩,不懂什么人情世故,那就只能被那个世界所排斥。
她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渴望真情,害怕失去,她喜欢宝玉,那是真真切切的喜欢,也许是因为对方是她在这个世界里难得可以遇到的同类,真正让她感到快乐。她对他好,心里想着他,会和他闹脾气,似乎只有他才能看到她娇羞的一幕,似乎也只有他能让她流泪。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依”
可世俗总不让人好过,良辰吉日里,她那心心念念的宝哥哥终究是迎了他人的花架。揭了他人的红盖头,而那夜她含恨而终。
她恨什么?恨的是对方的不守信用,还是恨的自己偏偏爱上的是她,她对这份纯洁的爱情还是充满的渴望的,当这份渴望消失了,她心里的念想就没有了,灵魂失去了光彩,她便也消失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成了宝玉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第4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今年暑假在家,我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一本书是《红楼梦》。这个故事主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当你真正阅读完这本《红楼梦》,你会发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到头来也只不过是南柯一梦,一切的事事非非到最后都会烟消云散。当你真正读懂了《红楼梦》,你会发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毁掉了那个大观园里的衡芜君的幸福。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不过如果维纳斯的断臂被接上,她还能算是独一无二的美神吗?《红楼梦》,因为未完,所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也不枉古人说:“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了。
我真的很希望有朝一日,曹先生托梦于我,将红楼后文叙之以详尽于我,这千古奇书才算完美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只能说一句话:“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锁,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和一个心胸宽广的薛宝钗,这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如果我是林黛玉,我便不会像她一样哭哭啼啼的,既然爱情不要我,我便是像李太白一样潇潇洒洒的过完一生,也好过早逝了。
林黛玉的一生跌跌荡荡,因为自己身患重病,最后悲催的死亡。用我们的现代思想来说,就是:“真没用,不就是仗着贾宝玉喜欢你么,如果贾宝玉不喜欢你了,你还能肆无忌惮的闹脾气吗?”即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的读者们喜欢林黛玉。
不过,在21世纪,这个高科技年代,我们要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笔,为自己的未来画上一个美丽的彩虹。加油吧!未来的国家栋梁们!
第5篇
《红楼梦》读后感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是华夏文明传承的经典。假期里,我带着好奇心翻开了《红楼梦》原著,深受触动……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金玉缘》,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这部经典之作塑造了很多鲜活、有个性的人物:宝玉性格随和,心地善良;黛玉多愁善感,秀外慧中;宝钗为人亲切,识大体……故事情节也妙趣横生:宝玉和众人结社赋诗,恣意畅快;黛玉葬花,凄美缠绵;湘云醉卧芍药丝,娇憨烂漫……在《红楼梦》里,既有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也有盛衰变幻、人情冷暖。
“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句话出自林黛玉写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葬花吟》,读过红楼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这首诗。虽然这首诗出自于黛玉之口,但是用来形容她的人生也是非常准确的。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也就是林黛玉了,她可谓“倾国倾城貌,才华横溢人”,容貌才情无人能比,可惜她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就像寒风中的一朵花儿。由于贾母等人暗中使宝钗与宝玉成婚,骗了宝黛两人,使黛玉误解了宝玉,最终黛玉在重病中夹杂着气恨,“一缕香魂随风去”,离开了人世。我为黛玉和宝玉最终没能在一起而感到惋惜,也厌恨贾母、凤姐等人,是她们把黛玉给害死的。像林黛玉这样的红颜才女,谁又不可怜她的遭遇呢?俗话说,性格造就命运,黛玉的悲剧,跟她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这恐怕就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我深切体会到了封建社会的冷与暖。它像一面镜子,正面记录的是爱情故事,一个特别美好,记录贵族家庭的爱情故事。但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社会的衰落,是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繁荣的背后,是封建的历史,是兴亡的交替。我想,宝玉正因为也体会到这一点,最终才选择了出家吧。
第6篇
《红楼梦》读后感
古曰“开卷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没有《西游记》充满神魔气息的八十一难,没有《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豪情义气,也没有《三国演义》横跨数十年的宏伟格局。一个大家族几年之间的兴衰起落,却饱含了人生的千姿百态。
小说人物繁多,但并不显混乱。温柔多情的贾宝玉,抑郁多疑的林黛玉,温婉大方的薛宝钗,刁钻要强的王熙凤,以及其他众多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尽管人物繁多,但每个人物都形象丰满,各具特点,细细品味,便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尽管《红楼梦》是描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起落,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来进行的,但我认为,小说并没有真正的主角,每个人物单独拎出来都各具特点,活灵活现,每一个人物都有让人爱憎的理由,每一个人物都不仅仅代表这个人物……他们一起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框架,而贾府不过是一个缩小的古代社会而已。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我想这句话放在《红楼梦》也同样受用,不同的人对《红楼梦》有不同的看法,而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阅历,也会对这本书有不一样的见解。这刚好印证了李泽厚的话:“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也还有千言万语要说。”真是说不尽道不明的《红楼梦》。
《红楼梦》不仅文笔优美,人物形象丰满,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如“甄士隐之真事隐,贾雨村之假语存”,暗藏玄机,表达作者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讽刺与批判,而《红楼梦》中所提倡的“自由恋爱”,更是与当时所盛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背道而驰,导致其一出版便被列为禁书。但这,并不能阻挡《红楼梦》的魅力,它终究还是成了一把打破封建传统思想的利刃。鲁迅先生曾评价:“总之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被打破了。”
《红楼梦》包含甚广,它向人们展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风情百态,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将中国古典文学的诗词歌赋曲文无不包融,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又吸纳了当时的先进思想,综合各种风俗文化技艺,是中华文化深深厚积的宝贵结晶,是将流传百世名传千古的不朽经典!
《红楼梦》以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反映出一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映射出一个社会的千姿百态,以小见大,莫过于此。
《红楼梦》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所以我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将其看淡,才能在它烟消云散时继续前行,创造新的繁华。
我不是贾宝玉,也当不了贾宝玉,我没有他跌宕起伏的经历,也没有他看破红尘,从而遁入空门的决心,但我却可以纵观他的一生,总结他的教训,去珍惜我身边的人,将名利看轻,去迎接属于我的未来!
第7篇
《红楼梦》读后感
葬花亦心伤----《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的梦,让那花开千年,在那花开的背后……谁穿过了他们的梦?手起,琴响。一曲《狂凝眉》。----题记
“谦纸慌谬言,一把辛酸泪。皆云息者痴,谁结其中味。”诵吟,曹雪芹用笔墨叙了一场红楼梦,恍然惊醒,却不知早已泪流满面……
贾府中记叙了人物的心灵,它是一个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哀败的大家庭。但这一看似美丽的府却在深处是那么的丑陋。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府中人物之间的暗地斗争;而最令人悲的往往是那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可念却不可得的爱情。
黛玉曾尖刻过,宝玉也曾放荡过,痴迷过。但他们用生命和心血坚守着那份纯真的爱。这爱,荡涤了封建的礼教,冲破了世俗的牢笼;这爱,寄托了后来人的美好向往,象征着世间自有真情在;这爱,使“红楼”花开千年。
但这爱却抵抗不了世俗的门当户对,再有情的二人,没有人们的祝福最终也只不过是曲终人散罢了。薛宝钗无奈之下也成为断绝黛玉和宝玉爱的最终利器。也许很多人看到的仅仅只是黛玉的伤心致死,宝玉的痛心出家,却没人注意过宝钗遭弃成为独守空房的妇人。宝钗没有华丽的衣饰,但却受家庭左右摆布。
世人都说宝钗端庄,却不知她只想守一缕冷香,静立人世。看过兴衰,历过炎凉,约过荣誉,自然不再留恋繁华。至于伤春悲秋,或许在她心里,早知道那不过是惘然罢了。为了家族,东方再恶,也仍笑脸相迎。
红楼,一场充满着封建礼教的梦。书中的人物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若说“红楼”是曹雪芹的亲身经历的描述,那我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个伤情女子失去男子的痛苦。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这本书何尝不是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照出黑暗。
书声,花语。一卷厚厚的故事,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醇香,在唇齿之间游戈。《红楼梦》如花儿一样,使人醉了,梦醉了,在半睡半醒之时,我想到在花开的背后是曹雪芹把毕生的心血抛洒在《红楼梦》中,说“痴”?说“痴”。
第8篇
《红楼梦》读后感
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
——读《红楼梦》有感
在红楼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贾府子孙的教育之别。俗话说: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因为每个人都是鲜明地生活个体,思维习惯方法都大相径庭。其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刘姥姥救巧姐和黛玉戏笑王夫人。
刘姥姥本是农村妇女,原是与贾府这样的高门显赫大家族是没有关系的,但在故事的结尾,本书十二金钗中最后一个金钗“巧姐”却是被刘姥姥所救。刘姥姥她变卖土地,辛苦劳作,终于赎出巧姐,算是全书中的一个善点了。
而巧姐能有今日,也是那日她母亲凤姐种下的结果。
作为家底并不殷实,生活已经贫苦到吃了上顿没下端的乡下庄稼人,刘姥姥带着孩子讨些儿饭来。她与板儿来到大观园,为的是讨主人开心要点钱。此时,刘姥姥的能说会道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不仅体现在各路主子的极力奉承,还体现在她卖力的表演中。再读经典的宴席之戏,刘姥姥高声道:“老刘,老刘,食大如牛,吃个母猪不抬头!”脱口而出的乡间俚语,是如此粗略,竟逗得众人先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各各哈哈大笑。众人的反应被作者写的活灵活现,生动自然。读到这儿,我也不由得哈哈大笑。
可她真的是乐呵呵而无芥蒂吗?自然不是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罢了。如果不是天灾人祸和繁重税务使得生活难以为继,她又怎么可能成为刘姥姥呢?
而且,她的低头也有贵人相助。是谁呢?是接济她二十两大银,提点她逗人取笑的凤姐。
就是这样圆滑而精明的女人种下的“善果”,为她女儿觅得徒婿,安稳度过余生。刘姥姥初次登门拜访见面,不好空手去,便拿了一筐自家中的麦子,而凤姐看到了,非但没有瞧不起,反倒说了一套漂亮话,让祖孙俩放松下来,吃了一次好饭。作者对两人对话的神态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将刘姥姥的朴实,憨,搞笑,紧张写得生动形象,用微妙的语言描写体现两人的所及差异。“刘姥姥堆着笑”,“附着话”等字写得隐晦又现实,或许她根本不愿经历这样的人情世故,或许她也难为情,怕麻烦别人,可又能如何呢?作者的这一番描写与塑造,风趣又心酸。
贾府落魄之后,巧姐被送到妓院接客。刘姥姥拿着为数不多的金银去向老板讨价还价,哪知还要另被加价。于是,刘姥姥回去变卖土地赎救了巧姐。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取的,人也是她救的。
佛说:“过去,现在,将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报应,皆是人们自己决定的。”凤姐的善果将来也的确在她女儿身上开花。
黛玉本是贾府的表小姐,因母亲离世,才来到祖母家里。寄人篱下的林妹妹,虽有着长辈的宠爱,却因着是外来客没有基础,难免被人欺负。
从前凤姐姐组织家里的女眷看戏,史湘云指着某个戏班子说像林姐姐,虽各各心怀鬼胎,却不好打破局面,竟无一人圆回话面。林黛玉气愤不已,便先行离开了。在封建礼教的社会,女子的贞节和名声是多么的重要,史湘云是缺少情商还是贵族小姐的气度与见识呢?
元妃省亲给每位妹妹送戴花。众妹妹都带上了,只剩了二朵送林黛玉,林黛玉问道:“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妈妈回答道:“都有了,这两朵是姑娘的了”便将两朵戴花扔回盒子里。有些人竟觉得这是无理取闹,强词夺理,小气。可我恰有不同的观点。正同为我们从第三者的方向看待问题,可宫里娘娘,再怎么分,也不会分到最后一个。更何说,林家算是官流人家,有官府爵位,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林家对林妹妹的学识,修养,才干和心胸都有所培养。很多人觉得林妹妹矫情,不大方,不懂人情世故。若是真的如此,书中处处描写她的举止大方的例子又是从何而来呢?
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不管是凤姐还是林父,他们都是用一种自己的爱来保护子女。
第9篇
《红楼梦》读后感
鲁迅曾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题记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的人未尝不感慨贾府落败的荒唐宛如大梦一场,也未尝不感慨曹雪芹先生高超传神的笔法。在整本书中最为有趣的便是贾宝玉、林黛玉还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恍若梦境一般的故事。
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爱妒和娇痴,可是却因为母亲对她说过一番话然后使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她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她的眼泪,她有着对花落泪,见月伤怀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在潇湘馆中,终日以泪洗面,最后终于泪尽而亡。只因前世说过“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不过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而且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可贵的。
薛宝钗的性情和林黛玉截然相反。她城府很深,有心计会做人,真是“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掩盖起来,在别人面前装得特别老实,但仍能在极度复杂的大家族中混得如鱼得水,以至于从来爱挑剔的赵姨娘也称赞她,这点我还真是敬佩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林黛玉是比不上薛宝钗的。不过薛宝钗比不上林黛玉的一点就是——宝钗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深信“金玉良缘”。以至于与宝玉结婚没多久,宝玉就离家出走,落得个守活寡的悲惨命运。
这两个美女各有千秋,但结局都是悲剧!有些人非常喜欢黛玉,就觉得宝钗过于圆滑世故,少了黛玉天然的仙气;而过分喜欢宝钗的,觉得黛玉体弱多病,不如宝钗的健康之美。其实她们的美丽是完全两种不同风格的。宝钗也有着先天不足之症,所以病根一发作,就要服用“冷香丸”。黛玉的生命用来葬花、作诗,而宝钗却着重于“做人”。如果说黛玉有着出世的脱俗之美,那宝钗就有着入世的世俗之美。
读完这本书可真谓“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第10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泣不绝
——读《红楼梦》有感
轻抚手中的书卷,倘若置身于烟雨之中,伫立在云巅之上,不知是否能回看到那悲人泣物的黄粱一梦、感人伤时的木石前盟?
似红楼一梦,年少的林黛玉在亲人亡去的困境下来到了贾府,这里是另一个家,是亲人所在的地方,也是她唯一的居身之处。非是自家庭院,每一步都是那般小心谨慎。他是失去父母的孤女,也是转世报恩的绛珠。初遇宝玉心道只是奇缘,不诚想往后的痛苦和欢乐也终将由此开始,因此结束。不像薛宝钗一般收敛自己,只余下一副和善宽容的闺秀仪态,身为一个贵门小姐,她敢于表达,不刻意收束自己心中所想;爱诗书,不掩埋自己的才华;敢追求,不同普通女子一般甘于被命运摆布……
余秋雨先生曾说“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既是以泪偿还雨露之恩,总是免不了痛苦与悲剧的。可还记得初见时为摔玉而默默垂泣凝噎,可还记得日常斗嘴而赌气的狠不知心?默默站在树下,迎着微风,挥锄葬花,吟诵长诗,是什么使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哀叹与悲伤,又是什么造成了最终为爱尽泪的结局?有时幻想着如若黛玉再坚持一点,再勇敢一点,或许她同宝玉也能够长相厮守吧。只是在那样封建的社会,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无畏,才能顶得住那样不堪的话语?哪怕是像晴雯那样烈性有追求的女子,也中是在困苦的压迫下一步步走向死亡,难逃悲剧的结局。“金陵十二钗”又有哪一个能逃出命运的手掌?而黛玉作为十二钗之首,满腹诗书,却在黑暗的年代里无人知晓。元妃省亲时,她本想大展自己的才华,却被限制只得做一首,便是再有才艺也终不敌被人忽视。
曾经一度认为黛玉脆弱,且好使小性子,总是成天哭泣哀叹,没有一点儿大家闺秀的样子;而今在着眼却又是另一副模样。她厌恶以财权为大的男子,不屑一顾看世俗,像极了幽然独放的荷花,执着于自己的清明纯洁。都说宝钗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大玉则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为爱为追求,她甘愿牺牲自己。当黛玉听闻宝玉即将成亲时,谁能料想到她心中的悲伤?只字不提、捻出诗帕丢向火中的那一刻,哪怕用刀绞形容也不能及吧。往日种种,如今不复,她为爱,耗尽生命中最后一滴眼泪,却不曾无理执着,在痛苦离去的那一刻,不想放手却又无可奈何,用生命的结束成全金玉之良缘。在观宝玉,他是受人疼爱的“宝玉”,但有自己的想法,轻视名利而看重交情,虽为人较为轻浮,但心里只载下一个林妹妹,便是痴了傻了,也不忘黛玉。清醒之后,日渐明了自己来自何处,挂下一空名,留下宝钗独守空房,而应了当初与黛玉的誓言做了和尚。这般感人肺腑的爱恋,让谁不为之热泪盈眶?这般强制的封建,让谁不感到痛恨?
但也许对于宝玉与黛玉而言,离去也是一种灵魂的解放吧!即便是如愿以偿得人相伴,也注定不会长久,倒还不如撒手离去,虽痛苦不甘,却也不需似宝钗一般,作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第11篇
《红楼梦》读后感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矫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