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两天时间,爱不释手、手不释卷地把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看完了。
这本散文集是她2002-2009年之间的文章合集,主要描述了她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夏天到冬天,从家人到邻居,从汉族到哈萨克族,从草原到荒漠……
李娟笔下的阿勒泰,除了艰苦的环境外,还有原始的生机、淳朴的民风、宏大的渺小。
之前已经看完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看书的过程中,总能识别出电视剧中的一些情节,除了惊叹编剧融合情节的能力之外,更惊叹李娟文字的精彩。
南京的初高中语文考试题里,偶尔会出现鉴赏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一般从通俗易懂(口语化)和优美典雅(书面语)两个方向考虑,而诸如汪曾祺、朱自清等名家散文的语言特色,往往会融合以上两个方面。
我觉得李娟的语言特色,也到达了这样的高度,举些例子:
白茫茫的原野一望无际,没有一行脚印。
“一望无际”书面语,“一行脚印”口语化。
蚊虫像浓重的烟雾一样,在低处翻涌鼓荡。
“烟雾”口语化,“翻涌鼓荡”书面语。
这样的组合还有很多,都给人一种灵活又优美的感觉,仿佛你不是在读一篇文章,而是在看文字组成的蒙太奇画面。
还有,李娟的修辞运用,也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漫长的劳动使阿克哈拉的土地渐渐睁开了眼睛。它看到了我们,认清我们的模样,从此才真正接受了我们。
将这片苍茫大地拟人化,写出了一种历史沧桑、敬畏自然之感。
久远年代前留下的车辙梦一般印在上面。
将车辙比喻成梦,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车辙年代久远、亦真亦假。
但星空华丽,在世界上半部分兀自狂欢。
将星空拟人化,也是移情,写出了星空的旷远永恒。
在这里,泥土还不熟悉粮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
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这里与世隔绝的状态,也写出了人类的渺小。
李娟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情实感注入墨水,然后倾注于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汉字。
30岁之前的我,并不太喜欢散文,总觉得内容太散了,没有小说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读起来太平淡了。
30岁后,我开始喜欢上散文了,因为我渐渐明白:生活本身,就是平平淡淡的。
散文只是将生活的帷幕掀开,让你看到了舞台上静默而孤独的表演。
李娟的散文亦如此,只是将她个体时光中的那些平淡,展现给了世人。
她生活的新疆地区,是很多内陆城市的读者,陌生却心驰神往之地,所以她的作品格外吸引人。
而且,李娟的故事还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舒缓,这也是快节奏的都市人群所渴望的。
我们在她的文字中寻找另一种生活,体验另一种生活……
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