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

2024-01-10 09:48:36  本文已影响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1)


-----阿拉丁956


2024年的第一本书是重读《曾国藩传》,有一些新的认知,关键词是“尚拙”。

不敢说朗朗上口,对于“尚拙”是一直知悉且追随的,但却也犹如三岁孩童懂的道理,80老翁做不到,这是后话。今天侧重对“尚拙”聊一点新的认知。

就字面意义解读,估计没有人不知晓它的含义。在今人尚巧的今天,寻尚拙者千百遍可能未曾得一蛛丝马迹。也许大环境不一,不可类别,但即使时光倒流回到满清,又有几人“尚拙”?

一直疑问,曾国藩“尚拙”根源是不是来自于7次的秀才科考?亦或来自于曾麟书的教学方法所累?亦或来自于曾国藩本人对自己的清醒认识?自然是不会有答案的。


尽管不提倡“勿臆”,但仍然无法免俗。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曾国藩能够认识自己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智慧了。

“认识你自己”一直也是朗朗上口的,却也是80老翁做不到。为何许许多多浅显的道理,知道却总是做不到呢?缺乏强大的执行力?缺乏坚定的信念?缺乏韧劲和意志力?只要能够罗列的咱都罗列出来,还是灰蒙蒙的没有任何清晰答卷。

此外,还有一点尤为关键的是即使你认识到自己的“拙”,你如何处置它呢?悲天悯人甚至自暴自弃还是接受它?曾国藩属于后者。能够认识且敢于认怂这本身就已经非常牛逼了,这点不知道有几人可以做得到?

作者张宏杰说,认识到“拙”的人,一般比较谦虚、低调。道理层面理解似乎也有一些道理,毕竟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了,凡事也就不敢过于张扬冒头。可曾国藩刚进京任职时,给人的印象不是谦虚、低调而是傲慢、锐气功名,这又如何解释呢?

难道“拙”仅仅是方法论?不对啊!应该有双重的属性,既有认知层面的,自然也有方法论层面的。

既如此,勉强可以解释一番——“拙”是曾国藩内心认定的事实,“傲慢、锐气功名”是科考之后的春风得意飘飘然意欲有所作为的表现。一以贯之地将“尚拙”贯彻始终是其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之基,也就是其后半程自卑——自负——超越自卑的人生超越。

伟大之所以伟大,绝非偶然。曾国藩的“尚拙”何尝不是其成就伟大的利器之一。

“尚拙”看似简简单单,人人得而习之;可“简简单单”四字又岂能概况得了它呢?

《曾国藩传》读后感(2)


-----阿拉丁956


曾国藩的“尚拙”谈不上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是老词换新意,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曾几何时,稍微聪明一点点的,只要碰到需要处理之棘手问题,无不想方设法抄近路、出奇兵、走捷径把问题处理干爽,真正用打呆仗办法解决问题者,凤毛麟角。

偏偏就是这极少数,日常极不起眼甚至你有点不屑的极少数成就了辉煌。你不得不由衷赞叹。


此外,曾国藩的和光同尘、外圆内方也是做到了极致。尤其是刚刚入职时傻乎乎的愣头青到开悟之后大刚至柔、外化内不化,让人刮目相看是小事,关键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够在哪个瞬间出现如此巨大的转变?这点真的是细思极恐。

诸如面对同僚的腐化行为,他是啥都明白的,心里铮亮铮亮的,可作为一个洁身自爱之人的愣头青,常规理解理应义愤填膺、严加指责。可他非但不予以劝阻、制止,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给他人一种同流之错觉——这点是不是蛮恐怖?

从生存角度解读他,似乎也能够接受。毕竟,初设仕途的他,蜜汁自信阶段,愣头青一个,到处树敌被人孤立无援;尔后陷入绝望之谷直至开悟之后立志发誓成为一代圣贤等等。他的蜕变,也经历了蜜汁自信、绝望之谷、开悟之坡、认知高原等这几个阶段。

试想:若在仕途想发展想进步,是不是应该团结能够团结之人?是不是不让他人离心离德?即使道不同、即使价值观不沾边之人。

道理的确如此。可一个立志高远之人竟然能够与不同价值观之人打成一片,这点就尤为不简单了。可他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确是非常之简单“我追求的是圣贤之路,别人可不一定;为何用自己的圣贤之路标准去衡量他人、评判他人、指导他人呢?”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其所选择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他的行为动机。若一味地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要求他人,则是天真和不切合实际的。

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是不是很容易就陷入了先入为主的“以己标准度人”的怪圈?曾国藩铮亮的内心明明白白而表面上却能够稀里糊涂,这应该是最高级的生存智慧了。您觉得呢?

咱们总是在知与行之间找平衡,也许两者本就合一的,何来平衡一说?行之中知,知之中行,说起来都简单,做起来却谬之千里。

曾国藩能够做到,不管是什么因素促成他的立德,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每一个人只要不给自己设限、只要不懈地发奋努力,进步是必然的。

返回读后感600字列表
  • 上一篇:《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
  • 下一篇:《活着》读后感7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