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种新工具或者新知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反复试错,另一种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
反复试错是动物学习的最基本方式。但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更常用的学习方式是模仿。
孩子的模仿不是简单的重复,他们会通过观察、思考、推理得出被模仿人的行为目的,只模仿有效行为,忽略无效行为。
高普尼克的团队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个观点,实验是这样的:
实验者在桌子上放置一辆玩具车,车的两端各有一个盒子,中间是一个会闪光的玩具。当实验者将玩具车沿着桌子移动并撞到一个盒子时,玩具就会亮起来;当按照相反的方向移动并触碰到另一个盒子时,则什么也没发生。这些24个月大的孩子最后模仿了那个有效的行为而不是无效行为,他们很快就将汽车撞向了正确的盒子。
但是如果将实验者换成机器人,孩子们却并不模仿,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说明做动作的必须得是人,孩子只模仿人的行为。
模仿有助于孩子学习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方面可以了解物体是怎么工作的,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人是怎么工作的。
过度模仿,抓住“权威”的每一个细节
如果我们表现得像一位专业人士,那么孩子在模仿过程中就会模仿全部细节,包括无效行为。如果我们表现得自己也不懂时,孩子就能高效、聪明且很创造性地去行动。
为什么我们表现得不那么专业时,孩子反而能更高效且有创造性地去行动呢?因为孩子拥有超越成人的创造力。之前第二章中提到过童年主要是用来探索的,但是我们成年人的大脑主要是运用。在“运用式”学习中,我们尝试快速找到最当下能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在“探索式”学习中,我们会尝试多种可能,甚至包括不太可能奏效的那些。
由此可知,我们作为父母要放下那颗时刻想教育孩子的心,尤其不要假装成专业人士误导孩子。多点敬畏之心,保护好孩子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刻意的教授效果其实并不好。即使最小的孩子也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远超我们想象,而且很少是通过刻意的教授来实现的
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
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命令孩子照我们说的去做,这对幼儿来说并不管用。孩子会按照我们做的去做,而不是说的那样去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传”。而且孩子还能能分辨出你的行为是发自内心还是故意做给他看的。
相信我们在了解了孩子如何学习后,在育儿路上会少一点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