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瓦》读后感
曹文轩的《红瓦》,的确是写得很精彩的。在我印象里,还有常新港的短篇小说,也写得不错,比如《男孩街》。因为不仅仅是儿童文学,里面有“人生”。《红瓦》的开头写得精到,将一个少年由小学进入初中大门的心态写得很幽微,而且也颇具“人生意味”。我想,喜欢的好书,喜欢的好的作家的文字,是需要——精读的,而不仅仅是泛泛地看一遍而已。
《红瓦》的章节那种设置和安排,曾经很流行,现在也常用。比如第一章《乔桉》,文中的主要人物林冰、马水清、谢百三等,是以“乔桉”为线索写的,第二章《马戏团》、第三章《柿子树(一)》都分别是以小标题为线索写的,但都以小说主要人物的参与为基础。而且第三章由“柿子树”引出了马水清的家世和家事,也颇具厚重的历史感,使小说因为这“沧桑”而多了感而不深伤的厚度,也增加了小说本身的“重量”。
忽然也想起了《红楼梦》,它之所以受一代又一代人的推崇,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写出了人生的“况味”和“真相”,正因为对细节和过程有血有肉、多果肉多汁水的描写,才更让人生的感悟建立在厚重的依托之上。根基之上虽然表达的是“空”,根基却是鲜活的,繁复而丰富的,多姿多彩的……
如果有灵感和创作冲动的话,还是希望写写篇幅较长的小说,扩充容量,我以往的微型小说的确有点儿“闪小说”、“蚂蚁小说”的味道。太吝惜笔墨有时是完成不好“形象描写”的。文字的适当增加不是单纯为了文章的长短而考虑,而是使意蕴更加深厚、丰富,使意境更加高远、悠长。
《了不起的盖茨比》,对刚刚浮出水面的人物,我似乎对其中的几个不太喜欢,不是作者写得不好(或许是恰恰因为作者写得太好啦)。确切地说我不喜欢所谓上流人物的那种作派,那种傲慢和矫情。对接下来的阅读,只能说“试目以待”吧!
评论也是文学作品的体裁之一。但是一个作者有时候创作什么样式的作品和灵感类型、思维方式、创作习惯有关,也与媒体对其的发表数量和发表程度有关。比如20多年前写了也发了一些影视评论,就与《本溪广播电视报》的“影视茶座”专版有很大关联。
随意而真性情的写作并不就导出——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向和创作方向。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说:“当前文学写作中,坚持一种严肃的、对文学怀有一种敬畏之心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这“敬畏之心”我觉得非常重要,也是成就一个作家所需要有的“心态”和“法宝”。
文学是形而上的东西,但并不虚浮于空中。我爱文学,更爱生活,爱它们水乳交融形成的生活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