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把丘先生的成绩归功于其天才般的资质,是不合适的,从自传中可以感受到,教育的魔力,如果不是阴差阳错进入了一个私立高中,如果不是得到一个数学教育家的提携,可能,丘先生很可能不会走上数学真理的探究之路,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军人,然后退役,然后度过中年,老年等等,人生的奇妙就在这里,即使每年只有两个影响人生的抉择需要我们做出,那么从五岁到三十五岁这三十年,就有二的三十次方选择,也就是,超过了十亿种可能。
数学之难和简单,都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抽象和具象的结合,数与形的相互启发,严苛的逻辑与灵气的运用之间的频繁互动;谁若在少年时就能接受到数学简单与美的熏陶,很难不爱上数学,即使不会成为数学家,也会成为数学一生的迷弟。
回首当下,我们把数学分成小学,初中,高中,更多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然而,数学知识本身是不该如此分的,她有自己整体的一面,这整体的一面被忽略后,会让人感觉数学的艰难复杂乃至无厘头,甚至无趣;相反,如果尽可能注意到其整体性的一面,也许,数学学起来就不至那样枯燥。
数学整体性的一面,是逻辑促成的,从三角形出发,能走多远?从1加1出发能走多远?从公理体系出发,能获得什么?
读过丘先生的自传,大致也能了解数学家是怎么工作的,和建造一所大楼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你得选择合适的地方,准备充足的工具,合适的时机,付出努力,安排好日程,将材料预备齐整,选择好合适的团队,工作期间充分的交流,有时,地址选错了,大楼就建不起来,不得不更换地点,但至少还是有收获的,或者是排除了一个坏的选择;或者是虽没有建成大楼,但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不大不小的宝藏也是有可能的。
开卷有益,推荐阅读,更何况是这样一位大数学家的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