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读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寝室里,一整天待在屋里极少动弹,我的手脚有些冰冷。第二次,我不那么迫切地想要揍碎拉希德的鼻子了。我了解到他为失去的儿子愧疚,对不容易得来的儿子极力弥补,了解到他理想中的杂志女郎与现实中娶到的“黄脸婆”的对比产生的落寞和无力。我也看到人伦在真主要求的“道德”下怎么被磨灭,法律与良知如何被碾作儿戏。身为一个男权文化下的底层人,一个失败的父亲,一个魔鬼一样的丈夫,拉希德也不过是扭曲的政治文化下驱策的傀儡。
——对于这样的傀儡,莱拉和玛丽雅姆绝对应该用更残酷的手法来整治他。
长大就要意识到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正如小姨告诉我的那番话,那些伤害你的人固然可憎,但他们同样也是更为可怜的受害者。细品拉希德的举止,我竟感到难以置信的熟悉。这种熟悉来自于——?(“这你都不知道啊”......)尽管不愿意这么想,但拉希德的话语仪态,竟是不可避免地与我爸爸重合了。这令我不寒而栗。现实的美好被翻了个面,露出了与它对立的残忍狰狞。
自私、愚蠢和面对弱者的颐指气使。阿富汗喀布尔的简陋小楼换成中国包头的敞亮大街,布卡换成皮衣,走在身边的男人不抽烟,却说着一模一样的话语,做着一模一样的动作和神情。
这便是更加怅然的,让我深层次感到无力的东西。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甚至都难以对其下定义。尽管很多东西都不一样,比如家暴,比如性伤害,比如命令。然而莱拉和玛丽雅姆会做的反抗,与我和妈妈竟也相似。如果我是阿富汗人—— 不!
最令人绝望的人性深处的东西,其实从来都未曾改变。
不禁想到了房思琪的那句至理名言。
“生气才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