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方法可以让你在快乐中读好一本书,可惜很少人能做到,毕竟大多数人都只是三分钟热情。
第二种方法虽然可以让你读好一本书,但是如果这位监督者不擅长对监督情况作反馈的话,你会极其痛苦。比如,监督者一味赞扬或一味批评你的读书观点,甚至毫不关注,你会觉得没意思无聊或挫败。反之,若你的监督者擅长反馈,甚至能与你进行良性与理性的交流,那么你读此书的热情便会水涨船高。
第三种方法与上者皆不同,它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方法,不受制于监督者也不在乎你是否热爱此书。你自己便是你的监督者,你达成目的的成就感就是你的热爱,这种方法最理性但也最难完美做到。
初读《论语》,我本认为我可以凭借第一种方法读完这一名著,但很快我便发现我错了,在《论语》存在的一些的因时代限制而出现的瑕疵与糟粕,甚至一些因我自己眼界狭窄而出现的曲解,都令我对本书的热爱大打折扣。比如其中对女性的偏见以及对法治的忽视都令我对其兴致锐减。
还好,我向老师和同学们承诺我要演讲每一章,于是老师和同学们便成为了我的监督者,助力我读下去。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有反馈,有的同学的对此毫不关注,令我倍感挫败。
最后,我便以“我要看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为目标,继续品读《论语》,如与同学和老师争论将“无友不如己者”的“如”解作“比”还是解作“像”,以及一系列针对此书展开的辩论,都令我倍有成就感。
但是,这三种方法都只是读好一本好书的第一步,有句话叫“书是常读常新的”,当我了解春秋的时代背景,阅读了一些同时代的儒家名著后,我对春秋时代的了解更深入,对《论语》的理解更透彻,我明白了部分其中受时代限制的内容出现的原因比如对女性的偏见源自武王说帝辛的一罪“听妇人言”,也发现了《论语》有些挣脱出时代限制的地方就像那句“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或许《论语》中的某些观点已随时代的变迁而淘汰,但其中的精华却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奉行拿来主义;对待经典名著,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在阅读《论语》时,我们要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性看待这本来自春秋时期的儒学经典。切忌囫囵吞枣,切记常读常新!
文字:高二(11)班 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