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一个新生命就开始了他的世界探索之路。婴儿用触摸去感知、探索世界,到牙牙学语,出于好奇,每时每刻,他们会问“这是什么?”更让家长烦恼的是无数的“为什么?”尤其是一些对于儿童来说是禁忌的问题,让家长们无从回答,有的会委婉的告诉孩子:长大后就明白了;亦或直接训斥孩子——比如死亡,曾经我也困惑。
有个没有妈妈的小女孩在孤儿院的水泥地面上画了一个妈妈,小女孩脱掉鞋子,爬到画上面,头枕在妈妈胸前,蜷缩着,在“妈妈”的怀抱中沉沉睡去------看到这则图片新闻,我一度哽咽,儿子见状,疑惑:“小女孩的妈妈呢?”
“不在了,去世了。”
“去世了是什么意思?”儿子追问。
我这样解释:“去世就是一个人死了,以后就看不见他了-------”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死亡这个话题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好像比较沉重,他们也不太理解。当看到瑞典作家佩妮拉《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系列后,我觉得有帮手了,这个不好说、说不清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交流试试看了。
《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是佩妮拉与儿童长期接触交流后受到启发而创作的。作为一名儿童美术老师的佩妮拉,以幽默易懂,以易于孩子接受的态度探讨他们所关注的严肃问题,并以诙谐风趣的语言为他们答疑解惑,引领儿童进入这些话题。
我个人认为,要和孩子谈论死亡,得先了解生命,系列中的《生命是怎么回事》,用浅显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告诉孩子们:生命可以很大很大,大到和宇宙一样,也可以很小,小得我们看不见,比如细菌、螨虫;生命可以很长很长,也可以很短,短到一秒钟,比如不小心踩到了蜗牛-----书中还告诉孩子们时间是如何流逝的,向孩子们讲述了关于生、死的问题,关于生死之间的种种必经阶段,我们在活着的时候,需要呼吸、需要睡眠、需要食物、需要运动……
《死亡是怎么回事》中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轻松的告诉孩子们,生老病死是自然常态,无论动物、植物,还是人都一样要经历这一过程,有新生就必然有死亡,人死后也许去了天国,也许变成花草树木,可以变成你想到的任何事物。书中还用幽默的配图,向孩子们展示全世界悼念亡人的方式各不相同,举行葬礼的形式也不经相同,有的国家埋进墓地树立墓碑,有的国家实行海葬火葬;就一个国家而言,也有古今之别。之前的不好解释,如今完美的诠释。
【第2篇】
读书,让我的教育理论更丰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一名家长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的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很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生有很多感觉快乐的事情,而陪伴孩子读书也算其一。这次陪伴孩子读了《生命是怎么回事》,这本书以幽默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严肃的生命话题——关于生,关于死,关于生死之间的种种必经阶段,时间是如何逝去的,而我们每个人活着时又可以做些什么。
“生命是一个奇迹”。作为一位母亲,看着呱呱坠地的小生命,一天天、一年年,长成一个青涩的少年,虽稚气未脱,但身板越来越硬实,话语条理清晰,心智渐渐成熟……每想到这些,都要感叹生命的奇迹。当孩子在追问生命与死亡的秘密时,同时也会寻找一个答案。重要的不是怎么给答案,也不需要给孩子一个真正的“答案”,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没有人知道生命与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当孩子问起,我选择了和孩子一起讨论你的感悟,然后问他是怎么看待,可以不断地问问题,给孩子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我更愿意教育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让孩子珍惜自己的生命,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的结合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无数的沟沟坎坎,过了坎,就会是平坦之道。要让孩子在痛苦中想到幸福,在挫折时想到克服困难后的顺利。在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春天,小草从泥土里倔强的探出头,在阳光下展示出它的勇敢,它向人们述说它拥有生命并珍惜和热爱生命的方式。蚕破茧而出,需要的也是对生命的渴望和足够的勇气,而它做到的不仅仅是破茧而出获得新生那么简单,更需要时吐丝的贡献。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蚕们不惜扭曲身体,还要吐出丝呢?蚕靠的就是对生命的渴望和勇气。连小小的动物都有对生命的喜爱和渴望,那么人类要怎样诠释和珍惜宝贵的生命呢?
让我们好好珍惜有限的生命,让它体现出无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