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建》读书笔记
露易丝海著
第六章 拒绝改变
原文摘要:
作者指出了我们绝大多数人成长路上的最大绊脚石。它不是懒惰,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我们内心那种深刻的、常常不被察觉的“抗拒”。
这种抗拒,它不是我们的错,它不意味着你“不行”。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确定性,追求稳定,因为稳定意味着安全。哪怕这种稳定是痛苦的、是压抑的。但因为它“熟悉”,所以大脑会觉得它比那个充满未知的、“不确定的”改变来得更“安全”。
于是,我们的大脑会像一个过度保护我们的老管家,为我们找各种各样、听起来甚至很有道理的借口,来阻止我们踏出舒适区。
这些借口包括:
“身份认同”式的抗拒:给自己贴上一个永恒的标签,从而放弃努力;
对未知的恐惧:它用想象中的灾难来恐吓我们,让我们裹足不前;
向外归因:把改变的主动权交出去,从而让自己停留在抱怨的舒适区里;
“完美主义”式的拖延:那个“准备好”的时刻,永远也不会到来;
不要去强行压制或批判这份抗拒,而是先去觉察它,然后正视它,最后接纳它的存在。
所以,当你内心出现抗拒时,你可以对自己说:“我注意到我内心有一部分在抗拒改变,我理解这份恐惧来自于想保护我,但我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我选择为了更长远的幸福,拥抱新的可能性。”
心得体会:
当我们内心意识到自己旧的观念需要改变时,此时会有一股抗拒的力量,阻碍我们改变。这种抗拒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之前免受伤害。但是为了追求更长远的幸福,我们应当意识到这种保护有些过度了,我们应当在理解这份抗拒的基础上,觉察抗拒并寻求改变。
落实到行动上:
每当我们想要改变时,会有一种抗拒的力量存在,这种力量让我们更趋向于追求稳定,而不是未知的生活,但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追求更长远的幸福,我们应当意识到这种抗拒,觉察它,并慢慢突破它,去寻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