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
	2331张世博
	毛姆在《刀锋》里,抛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人生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吗?
一生钻营于欧洲上流社交圈,精通礼仪、擅长奉承,以结识贵族、参与名流宴会为荣,即便晚年病痛缠身,最在意的仍是能否收到王室宴会的邀请,最终在对“社交体面”的执念中离世的埃利奥特;深爱拉里,却无法接受他“不切实际”的生活选择,在爱情与安稳之间,她最终选择嫁给富商格雷,过着富足却平淡的生活的伊莎贝尔;为寻找答案,放弃婚约、拒绝稳定工作,从苦读哲学、漫游欧洲,在印度修行的拉里……毛姆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角色,他们都代表不同的人生态度,阐释了人生的多解。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道路不只有一条。总是被“为了将来”这种话耳濡目染,总是被教导着循规蹈矩,背了又忘的单词,做了又错的题目,养家育子,车贷房贷,在社会工厂中,我们似乎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依据价值被标上“合格”的标签。金钱,学习,工作,地位,“做正确的事”,“做应该的事”。我们总困囿于他人和社会审视的目光中,我们总拿社会价值定义个人的人生。
看着那些按部就班的人,他们在既定的轨道上学习、生活,把“条理”和“指示”当作真理。可世界不该只有这一种模样吧?我们羡慕按部就班的人,觉得他们“过得踏实”;但也会被拉里式的“叛逆”打动,因为那藏着我们不敢言说的渴望。其实,人生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可以像埃利奥特一样追逐体面,只要那是真心热爱;可以像伊莎贝尔一样选择安稳,只要那是心甘情愿;也可以像拉里一样奔赴远方,只要那是心之所向。真正的“正确”,从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而是在规训的缝隙里,守住一点“自我”的微光。
毛姆从未在《刀锋》里给出答案,因为答案本就藏在每个选择里。埃利奥特带着他的社交体面离去,伊莎贝尔在安稳中收获幸福,拉里在漂泊中找到自我。他们的人生,就像三条不同的河流,最终都汇入了“自我满足”的海洋 。
愿意在破碎中看见美丽,
愿意在规训中坚守自我,
这份不被理解的坚持,
或许就是生而为人,最动人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