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妓女,于是有了茶花女。
如果不是茶花女,也会有海棠女、桃花女、樱花女。
社会制造了贫穷与苦难,正道的路异常拥挤,她们被无情地挤下来,无路可走,唯有妓女的路,向她们敞开。
没有成为茶花女的女性,只是比她幸运了一点点,还有选择。
或者,比她更不幸,妓女这条路也不通。
万千妓女,出现了一个茶花女,一是她的美貌,二是她遇到了年轻的阿尔芒,三是她没有丧失对爱的追求。
爱,要冲破千难万险,重重考验,情越多,苦越多,有些熬到半路就死了,还有一些,熬到最后,爱熬没了。爱是艰难的。对于妓女和地位较低的男女,更艰难。
在人物角色的特点上,她和包法利夫人可以比,结局也一样,为了那一点点爱,将鲜活美丽的生命献祭,追爱而不得的女人,难逃被吃干抹净的命运。即使不献祭没有死,那鲜活美丽之下,也爬满了蛆,日日被啃噬。
在对故事的处理上,福楼拜更冷酷,更深刻,更彻底,作为读者,一下子捕捉到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的意图:批判。
而年轻的小仲马,还沉浸在洋洋得意的爱里:我和美丽的茶花女有过一段情,我们深爱过,她被贵族名流供养,但她爱的是我,她为我而死,妓女也应该有爱情,我为此心痛、伤心。
单纯从故事来看,《茶花女》小巧又精美绝伦,但就像欣赏一朵花,哦,很美,再也没有别的了,小仲马浮于故事的表面,深度不够,好在,阴差阳错,小仲马如实呈现了男主角阿尔芒的脆弱、幼稚,他家族的残酷与虚伪。
看完书,又找电影看了下,1981年于佩尔演的那版,与书里人物的气质更接近,美丽倔强,柔弱又风情万种,其他版本的茶花女,过于健康,又缺乏灵气。
电影比书做了更完整的交代,包括茶花女为什么变成茶花女,成为茶花女之前,她经历了什么。在之前,我不了解于佩尔,感觉她眼熟,再一查,原来她也演过包法利夫人。很巧,读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包法利夫人。如果不想看书,可以找电影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