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尔基《童年》有感
束彦辰
合上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心湖久久难以平静。阿廖沙那双满是恐惧却又闪耀着不屈光芒的眼睛,仿佛穿透了书页,一直凝视着我。他就像狂风暴雨中挣扎的小草,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他却拼命从石缝里探出头,向着稀薄的阳光倔强生长。
阿廖沙的童年被阴霾层层笼罩。三岁丧父后,他被迫寄居于外祖父家,那是一个充斥着仇恨与暴力的“人间地狱”。外祖父的毒打、舅舅们为财产争得你死我活的丑态、表兄萨沙的怂恿与背叛……这一切都像冰冷的雨水,无情地浇打着他幼小的心灵。最令人心痛的“染桌布事件”,外祖父的鞭子不仅抽打在阿廖沙的身上,更抽碎了他对亲情最后的期待。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阿廖沙学会了观察与思考,苦难成了他最早的人生导师。
但黑暗从不能完全遮蔽光明。外祖母就是阿廖沙生命里最温暖的那束光。她像一位天使,用优美的民间故事滋润阿廖沙干涸的心田,用无私的爱为他筑起一道抵御残酷的防护墙。还有善良的学徒“小茨冈”,尽管命运悲惨,可他对阿廖沙的友善,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尚未泯灭的善良微光。
与阿廖沙相比,我的童年简直是天堂。我有疼爱我的父母,有关心我的老师,有一起玩耍的朋友。当我为作业繁多而抱怨时,阿廖沙却在为生存苦苦挣扎;当我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时,阿廖沙却在默默承受着成人的暴虐。这种对比让我羞愧,也让我深深懂得了感恩与珍惜。阿廖沙就像一颗被扔进石缝的种子,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充足的阳光,却依然顽强地发芽、生长。而我们这些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是否也应该思考:当有一天不得不面对风雨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
《童年》这本书让我明白,苦难本身并不值得赞美,值得赞美的是面对苦难时的勇气和坚韧。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有光,就能在黑暗中找到方向;无论命运多么坎坷,只要不放弃希望,就能在苦难的土壤里,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坚韧而美丽的花。这朵花,它的名字叫——成长。
苦难中的光与幸福的重量
——读高尔基《童年》有感
王雨菡
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心像被一块温润却沉重的石头轻轻压着,既为阿廖沙的遭遇心疼不已,又被他骨子里的韧性深深打动。他的童年没有彩色玩具的点缀,没有无忧无虑的笑声飞扬,只有外祖父暴躁的怒吼、舅舅们面红耳赤的争吵,还有命运一次次抛来的苦日子。可他就像墙角的小树苗,再难也努力朝着光生长。
书中最温暖的存在,一定是外祖母。她总穿着深色衣裳,手上布满干活留下的粗糙纹路,却有一双能抚平所有委屈的手。阿廖沙被外祖父打骂时,是外祖母把他护在怀里,用温柔的声音讲着童话;家里闹得鸡飞狗跳时,是外祖母悄悄给阿廖沙塞一块甜面包,告诉他“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她就像一盏小灯,在阿廖沙黑暗的童年里,一直亮着暖光,也让我明白,善良和爱能给人多大的力量。
对比阿廖沙,我才发现自己的童年有多幸福。每天早上,妈妈会把温热的牛奶和面包端到桌上;放学后,爸爸会陪我打羽毛球,听我讲学校里的趣事;遇到难题时,老师和同学都会耐心帮我。我从来不用为吃穿发愁,不用面对家里的争吵,还能捧着喜欢的书坐在明亮的房间里安安静静地阅读。以前我总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可读过高尔基的《童年》,了解了阿廖沙的处境,才知道,这些平平常常的幸福,都是阿廖沙曾经渴望却难以得到的生活。
《童年》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却教会了我最珍贵的道理:哪怕生活有再多困难,也要像阿廖沙那样守住心底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更要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好好爱身边的人,认真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