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围城》这本书买回家好几年了,从来没翻过,这次下决心看完有几个直接原因:第n次和人聊起工作是围城,但不知书里到底讲的什么;作为素材缓解公众号更新的燃眉之急;开启一周一本的读书之旅。
另外,关于我为什么要看书,并且写读后感,是因为半年前我需要练习写文章,而我十分震惊地发现我提笔脑袋空空,要知道我平时话很多,很多时候侃侃而谈,直到那时我意识到我好像只是把网上看来的、朋友那听来的、道听途说的信息中转出去,竟然很久没有独立思考了,我感到惶恐。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就算我早就知道上面这句名言,看完这本书,我还是得刻意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否则除了看完的一点空虚,我并没有预想中的思绪翻飞,以至于这篇读后感都要边写边想。
要说第一个蹦出来的印象,是“冷幽默”,因为作者笔下的犀利言辞和精妙比喻,前面我常常忍不住笑出声来。我写公众号的初衷是写给自己,而一旦有点击量的渴望和公之于众的审视后,我的内容不能说变了质,总归是多了不少加工的味道,所以我对于作者深刻的刻画大呼过瘾、细细品味。
书里那些招笑、招恨的人,当他们真情流露时,因为我或多或少有重合的经历,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动容。面对现实中人性的复杂,我往往不能马上理解或释然,比如前两天和妹妹因为一则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道主义方面的新闻而置了气、失了言,甚至心里默默地给她的人品判了罪,直到和旁人聊起,在旁人不上不下又不痛不痒以至于我找不到声援却也无法发作时,我自己想通了,然后依照我的一贯作风,我和妹妹主动聊起,表达了抱歉;而面对虚拟人物,我的度量和共感格外地大起来,好像短短几十几百页之间,我全然窥见到了背后的隐情和苦衷,有时我也疑惑,我这么能和虚拟人物共情的人,为什么在朋友哭的时候不能自然地跟着一起流泪。
有时日子过起来都察觉不到围墙的存在,就像流水推着你走,一眨眼就从小说人物的春看到了冬,直到气温巨变才发现已经变了天,到底是哪场雨、哪阵风导致的,我一时看不清,茫茫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