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窝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处”这是这本书的结尾,也是我感悟最深的一处,家,是什么?家,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中,从搜索软件可知,家是住所,是夫妻……但在我脑海中,家是父亲,母亲,我,或者还有兄弟姐妹,有爷爷奶奶,是所有人在一块,这是家。家,在哪里,家在脑海中,在心中,在我们的指尖,是我们手拉手便是家。所以杨绛先生最后所写的在寻觅的归处,在我认为,其实是在寻找钱钟书先生和其女儿,因为在她心中,那就是她的家。
这本书总共有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的是杨绛先生做的梦,一个艰难痛苦长达万年的梦,这个梦里是杨绛先生艰苦又“长达万年的梦魇”,丈夫、爱女纷纷病重,以先生近九十的高年,惶恐地踽踽独行在古驿道上,静静地陪伴在已无法起身的钱钟书身边。由于分身乏术,与爱女只能在梦里相见,如梦似幻,却是真实的情景再现,一家三口在梦境里诉说离情,依依惜别,互道珍重。渴望见苦捱时日的父母最后一面的钱媛却于1997年早春撒手先行一步。痛失爱女的杨绛先生强忍悲痛,继续艰难行走在古驿道上,陪伴着日渐衰弱已口不能言的丈夫,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弥留之际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两年内两位至亲相继去世,这种痛,摧枯拉朽,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如何挺过来的,任何人无法感同身受。可是杨绛先生在字里行间只字未提,但那种刻骨的痛却跃然纸上,绵绵不绝,我读起来字字是血,声声含泪,令人荡气回肠,肝肠寸断,泪水浸透纸张。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人的一生似乎很短,即使是杨绛先生,其实也不过一本散文,总共三部,百来千个字,轻描淡写的便是人的一生。人的一生似乎又很长,长长的有成长,有遇见,有相知相爱,有陪伴,有衰老生病……杨绛先生文中叙述的有他们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里面是柴米油盐酱醋,也有社会的变革,在他们的生活中不仅是文学的潜移默化,还有爱国精神的不断升华。
本文作者:计算机应用技术1班 李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