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有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人物,叫作桃太郎。我们常说日本人是桃太郎,而他的精神象征代表着什么?日本书人内山完造在《中国人生活风景》一书中指出:所谓的桃太郎征伐鬼岛,带回金银财宝,是地地道道的军国主义强盗行为。〈本书第4页〉无疑地,尚武精神正是「桃太郎精神」的基础。诚如戴季陶所说:“一个小民族要想发展进步,尚武是一个最必要的习性。”然而日本人的尚武精神中,带有一些特别性。关于这个特别性,作者用了以下几件事作例子阐述。
1. 150年前率军舰前来日本叩关、美国海军准将佩利,被日本人视为日本的恩人,在神奈川县须贺市盖造纪念公园。
2. 战败后日本人对美国占领军友好殷勤的态度,令人匪夷所思,纵然此时广岛和长崎上空因原爆留下的恐怖蘑菇云还未散尽。这种极尽友好的态度充分展现在对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恭维崇拜上,例如各地以麦克阿瑟的大名命名街道和剧场,小学生以戴「麦克阿瑟帽」为时尚等等。
3.在中日关系上,唐朝663年发生白江口之战,无疑地唐朝大胜。日本不仅没有因这场战争与大唐疏离,反而遣使祝贺。从此之后日本进入了全面吸收引进盛唐文化的时代。
这些,证明了日本彻头彻尾的实利主义。
崇拜强者本来无可非议,但日本的强者崇拜中,却挟带着一种小家子气,见你实力不如他时,便不再把你放在眼里。〈本书第10页〉就笔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实利主义。相对于中国,日本是岛国,受限于资源短缺,生存条件相对严峻,因此决定了日本人务实重利,缺乏西方的平等思想,或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力。中国自古以来,少有侵略行为,除非是外族执政,例如蒙古族统治的元朝。不然历朝历代多半以结盟、和亲、朝贡等方式与外族互为往来。日本虽自称单一民族,表面上没有阶级之分,看似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不过事实上隐藏了「阶级制度」。
作者在本章最后一节<日本人的两副面孔>,特别强调的就是日本人的忘恩负义,依附、模仿比自己强大的国家,在学到手后就开始瞧不起以前的良师益友,「在自卑感与优越感之间徘徊」。〈本书第12页〉
笔者认为,既然是岛国,在泱泱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就会出现这样的国家性格。因为这是国际关系,不是谈友情,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肯定是两国相交较劲的结果。所以一旦情势有利于自己,那何不抓住先机,取得胜利呢?这样也就不存在「背叛师友」的道德层面问题。返回读后感500字列表
上一篇:《守望教育》读后感550字下一篇:《学习也可以很快乐》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