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年》读后感(文/丁懿萱)
翻开高尔基的《童年》,油墨香中弥漫的不是同龄人的欢声笑语,而是阿廖沙在沙俄时代,底层社会挣扎的苦难,这本书像一把重锤,砸开了我对童年固有的认知,更让我在苦难叙事里读懂了温暖的力量。
阿廖沙的童年是一场漫长的寒冬,三岁丧父,寄人篱下的日子,外祖父的皮带常因小事落下,舅舅为了争夺家产而头破血流,人性的贪楚和粗暴层层展现,但寒冬中总会有暖阳——外祖母张开双膀将他护在身后。尽管后背已经发红,她会将仅有的面包分给乞丐,还会轻声说“火是用来暖人,不要用来烧人”。正是这份穿越苦难的善良,给了阿廖沙勇敢的底气。
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的情景,我因数学弱而频频落泪,有几次,想摔碎平板放弃时,妈妈总会在晚上端着热牛奶耐心陪我复盘错题,用草稿纸和彩笔给我画出解题思路。还有一次,我将作业本揉成纸球,妈妈却捡起来将它抚平,最终在考试时,成绩得到了显著的进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外祖母给了阿廖沙勇气,而妈妈却给了我底气。
合上书本,阿廖沙在黑暗中向阳而生的模样愈发清晰,他见过最丑恶的人,但他依然选择善良,他经历过最难的事,但他依然坚持。反观我们,衣食无忧,被亲人捧在手心里,放在心尖上,我们更应珍惜这份温暖,遇到挫折,不该放弃退缩,应该像阿廖沙那样,将磨难活成长的养分。
《童年》不是苦难的陈列馆,而是温暖的宣言书,人生总会有寒冬,但总有善意如星火照亮前路,今后,我会带着这份感悟前行,既珍惜当下的温暖,也学着成为别人的光,就像外祖母守护阿廖沙,妈妈守护我一样。
2
编后简评
本文以“苦难中的温暖”为核心,立意深刻且贴合原著内核,是一篇情感真挚、结构完整的佳作。开篇用“重锤”比喻破题,精准点出书籍对固有认知的冲击;中间部分紧扣阿廖沙的苦难童年与外祖母的善意,自然联结自身网课经历,将书中温暖与现实母爱呼应,过渡流畅且共情力强。语言生动凝练,“寒冬与暖阳”的意象贯穿全文,“将磨难活成成长的养分”等表达极具感染力。结尾升华主题,从“感受温暖”到“成为别人的光”,立意更显厚重。若能对书中具体情节(如外祖母讲故事)稍作细节补充,会让感悟更具说服力。整体文笔成熟,情感饱满,展现了良好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评为优秀。
3
推荐情况
学校名称:神池县东关小学
学生班级:六年级4班
作者姓名:丁懿萱
指导老师:刘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