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五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大风将尘土和几个中学毕业生,卷到黄土高原的椿树峁。在这里,他们掏地,开荒,修梯田,办乡学,给娃娃们讲“古朝”,借衣服给后生娶婆姨;他们学会了炒洋芋,做酸汤,爱上了喝烧酒,吃臊子面;他们在雨里读巴尔扎克,在窑洞中研讨物理假说……这些经历给他们饥饿、寒冷、迷茫的苦难岁月以慰藉和希望。乡民的善良真朴,打动了怀揣不同梦想的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也在对高原的敬畏中,理解了渺小与永存。
作者运用了纯正地道的陕北方言,既显示了与那一方水土无法割舍的情感关联,也很好地再现了陕北地区的风情生活画卷。
读书笔记
走过许多峁,下到大沟。沟里阴森着,刮起早春料峭的风,冷透到皮肤上。山沟阴影里,周遭的黑色变得浓密,小路看不见了。腿脚在机械走动,跟了前面的背影,人还是没有清醒。
没有锣鼓,没有人声,没有观众,四周显了静。那山谷里,被投下幽蓝的阴影。沟底断续着的溪水,闪几块白光。从沟涧里升上来了凉气,是夜色上来了呢。
知青担水,嘿呀,热闹大场面!那是件大事,惹了乡人围观。我们人员全体出动,一站一站,休息换人。半天时辰,才弄得一挑水上来。
月色叮咚琴音,响在山里,是天上的声音。木头的手摇的留声机,耳语般,悄悄告诉了我那片月光。在年轻时的那条山路上,召唤了我。你必是要走出来,出埃及走你的迦南地,去到那陌生的远方。这念头,是一种喜悦。它发着召唤,要你勤功积极。
近万庄时,夜已将残,雨却停了。静夜空中,转出一轮皓月。残云呈五彩,被月光逼住,远远地散开。四野忽然分明,山路银子似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