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弃猫》·村上春树
最近看完村上春树写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村上是为数不多承认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人,我从小看日本漫画长大,一直以为“中日友好”是存在的,但这几年逐渐认识到真实世界:在日本超过95%的民众都是对中国抱有强烈的敌对态度,基本全部日本人都认为那场屠杀是杜撰出来的。教育是最强大的洗脑工具,当日本政府连历史教科书都歪曲事实的时候,后代根本不会有反思和正视事实的可能。
本来有去日本旅游的计划,但现在开始非必要绝对不会踏进这个奇怪的国度,我也觉得精日的脑子不知道进了哪种污染水质,可能是日本倾倒在太平洋的核废水吧。
以上是我对待日本人和精日的态度,此文主要是《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的书评。从个人喜好来说,我喜欢村上的文字,当然有好感的原因是他肯承认那段过去的历史。本公众号尽量避免讨论政治,就此打住。
此书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描写了村上在创作过程中的态度和思考,描写了村上作为作家是如何进行写作的。书上有几个关于写作的观念值得学习:
1、多读书。“尤其是青年时期,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书。优秀的小说也罢,不怎么优秀的小说也罢,甚至是极烂的小说也罢,都(丝毫)不成问题,总之多多益善,要一本本地读下去。”
读书的确是对写作很重要的一个条件,读书可以说是输入燃料,写作是把读过的书和思考过的东西输出的一个过程,汽车和飞机都需要燃油,写作的确很需要读书这种材料,创作的时候把它们都燃烧起来。举个例子,无意引战,韩寒给人的感觉是基本不怎么看书,但依然写出了那本很多引经据典的《三重门》,我读书时也是韩寒的粉丝,但越来越怀疑这种人真的会存在吗?是否真的存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观察与思考。“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
我们喜欢看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因为他写出了我们的心中所想,为什么他可以这么贴切地把这些感受细节写出来,这应该就是观察和思考的力量。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我们很多时候都过得太过心不在焉了,无法聚焦当下。村上的建议是认真观察每一件事,无论大小,观察它的发生细节,思考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这个是写作的好方法,也是个认真面对生活的好方法。
3、组合的魔法。“就算只能用有限的素材去构建故事,仍然会存在无限(或者说接近无限)的可能性。绝不会因为只有八十八个键,就无法用钢琴弹出新东西来了。”
一直很佩服美剧的编剧,简简单单几个人物,愣是给你编出很多季出来,明明觉得这季已经要大结局了,结果整点幺蛾子又可以再搞出两季。村上认为写作也是一样的,觉得写不出东西来其实是错觉,换个角度,或者把几个观点和人物变换组合下,一定可以写出新的东西。就像一个演奏的过程,歌曲的音调和编曲应该是无穷无尽的。
4、规律性坚持。“写长篇小说时,我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用我的苹果电脑来说,大概是两屏半的文字,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我想到一个故事:1912之前,从没有人到过南极点,一直到1911年底,全球最后只剩下两个有竞争力的团队,一是来自挪威的阿朦森团队,另一个是思科特团队。阿朦森团队只有5个人,思科特团队有17个人,装备和人员都比阿朦森团队优良很多。但最后是装备不太好的阿朦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制定了一个策略:就是不管天气好坏,阿蒙森团队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做到这点需要高度严守既定的纪律。在事情容易的时候,在环境顺利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坚守纪律,当情况好的时候,似乎容易的时候,前进30公里,然后扎营、休息。当天气不好的时候,阿蒙森也坚持带领他的团队,哪怕挪得很慢,也要前进30公里,完成这一天的目标。因为本身设的目标是有富余量的,天气不好就慢一点儿,路陡就慢一点儿,但坚持去完成。
所以村上30多年的写作生涯,都是遵循这写作的规律性,要求自己每天都写上点,每天坚持,不多不少,时间久了,自然有了积累和成就。
5、热爱与喜悦。“我想(不如说是盼望),这样一种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感觉,就是我的小说中最根本的东西。它刚好成了动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切表现行为的根底,时时都应有丰富的自然流露的喜悦。”
一切都是因为热爱。孔子也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擅长做这件事的人是比不上发自内心喜欢这件事的人。每个行业的顶尖者,必定是对所从事的事情充满内心热爱的,并且觉得自己在做这件事时感到无比的开心。我认为这非常关键,当你找到这样一件事情的时候,无论成不成功,你都是幸福的。因为你找到了自己的世界和愉悦的方法,不需借助外物,自己都可以不断开心快乐,难道这不是最好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