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诉讼》读后感
真实的故事由于真实,更引人入胜。
这本书讲述了施利希特曼带领他的团队发起的一场环保诉讼全过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发财,成名,行善。”施利希特曼说到,“发财不难,成名也不太难。发财和成名同时进行也不难。但是想要三者兼具,就难于登天。”行善是不是总是意味着清贫?施利希特曼的大起大落仿佛验证了这一点。个人所做的努力只有在合适的制度下才有意义。如果遇上公平、不流于形式的司法制度,那么施利希特曼就可以借助白血病儿童家庭诉讼案实现名利双收。
法律不能使用那些靠联想获得的证据,因果关系必须确凿无误。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如果变换参数,可能两个事物就再也不相关了。斯金纳法官用了不同的审判流程使得很多证据之间的联系微乎其微。斯金纳法官更信权威,信拥有更多地位声望的被告律师法切尔,他带了预判。斯金纳法官本该让审判团直面白血病儿童家庭的悲苦,在道义方面获得同情牌,但是斯金纳法官却让审判团首先面对了复杂的逻辑科学判断。于是,环保案冷冰冰了,最终的结果也是冷冰冰的。
程序公平是不够的,总有熟悉规则的人会让程序更加利己。程序公平加上结果公平才能实现道义上的公平。
施利希特曼抽丝剥茧般解决问题,聘请了大量的科研团队,从医学,到免疫学,环保学,地质学,跨团队协作,来得到一个答案。问题导向性的工作更具有现实性,和学术界象牙塔完全不一样,产学研结合大概就是需要这样的问题导向型工作。跨学科发展也确实有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
这本书的作者大概率是男性,对白血病儿童家庭的悲苦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叙事简洁又充满了戏剧冲突,对里面出现的所有角色都有关于他们不同优秀特质的赞叹。
我可以打十星。
TAG标签: 漫长的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