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花甲老人,经历了战争岁月,经历了文革十年,在七十岁尾八十岁初断断续续的写完了这本随想录,文章起初章节紧凑,用睿智的谦虚的甚至检讨的语气,写出了过往的岁月过往的人,尤其是文革时期那些人那些事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自我剖析精神的老人,看到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心声。后边一些章节有些絮絮叨叨了,估计老人八十岁后的确有了老的征兆,文章不仅絮叨也反复说了以前章节在表达的内容和意思,也中肯的说自己记性不好了,有的章节名字就是说,,再说,,谈,,再谈,访,再访,,提到自己的小外孙端端,都到了三说端端的地步,呵呵,,即使絮叨,也可以想象到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从缓步行走到躺在床上的日子还笔耕不辍还回信读者的样子,不图名利只为把十年文革荒废的岁月抢回,只为后来人留下教训和警示。
即使不少人看到并看出了老人的絮叨,仍阻挡不了那么多的读者喜爱巴金喜爱他的这本书,那就是精神魅力,我也喜欢这位老人,人不是没缺点的完人,但可以是至死修行的智者。返回读后感200字列表
上一篇:福尔摩斯探案读后感250字下一篇:《摆渡人》读后感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