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笨拙孩子,家庭教育铸就精神基石
曾记得三年前,在微信读书上初读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彼时,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如暮鼓晨钟,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有幸加入湖北荆州森林树老师发起的读书会,再次捧读此书,重逢的喜悦中更添一份对经典的亲切与敬畏。
书中开篇便令人唏嘘:曾国藩家族五六百年间,竟无一人考取秀才。而他本人,少年时期资质平平,生性笨拙,不仅连续六次科考落榜,第六次更被学台“悬牌批责”。
那段“梁上君子”都会背诵课文而他仍未记熟,以至于小偷破口大骂、扬长而去的故事,更是将他早年的“笨拙”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感慨。
然而,正是这看似贫瘠的“笨拙”基因,却在一片肥沃的家庭土壤中,孕育出非凡的坚韧。
祖父曾玉屏“耕读传家”的理念,勤俭务实,在当地颇具威望,他不惜重金延请名师,为曾家子孙的学习创造条件,埋下了教育兴家的种子。
父亲曾麟书更是以“屡败屡战”的姿态,十七次科考才终中秀才,那份近乎执拗的坚持,无疑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正是这儒家“修身、克己”的思想在这种看似“笨拙”的坚持中生根发芽,奠定了他正直、朴实的品格基础。
张宏杰老师对曾国藩早期教育的精妙描绘,如醍醐灌顶,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曾国藩一生崛起的决定性意义。
1、榜样的力量,润物无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对曾国藩而言,祖父对教育的无限重视、对子孙的殷切期盼,以及父亲十六次落榜仍不放弃的“屡败屡战”精神,都为他树立了最鲜活、最持久的榜样。
这些无声的教诲,教会他何为坚持不懈,何为责任担当,最终将“笨拙”锻造为“大巧”。
参与共读会后,我深感“以身示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近来,我与孩子共同阅读《认知觉醒(青少年版)》,引导他探究学习的底层逻辑与方法;陪他写作业时,我亦在旁潜心阅读,将手机置于远方;更与他一同跑步锻炼,让健康与自律成为生活常态。这种陪伴式的共同成长,无疑比空洞的说教更具穿透力。
2、价值观的早期塑造,根深蒂固:曾家“耕读传家”的朴素家风,犹如磐石,为曾国藩的心灵打下坚实基础。
他从小耳濡目染,懂得勤俭节约,崇尚务实进取,深知肩负的家族与社会责任。这些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品格教育,远比任何高深的理论更能触及心灵,塑造其内在的道德罗盘。
我的孩子正值初二,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尝试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去引导他形成正确的品格与三观,并培养他对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持久热情。
例如,前日大雨倾盆,他打伞送奶奶上车时,雨伞明显倾向奶奶,而自己的半边身子却被雨淋湿。我事后由衷地表扬他:“从这件小事看,你是一个很有爱心、懂得孝顺的好孩子。”
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温情的瞬间,如种子般播撒在孩子心中,帮助他们构建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是这种带着“笨拙”的基因,却又被坚韧、勤勉和儒家道德所浸润的家庭教育,铸就了曾国藩强大的精神内核,使他最终成为一代圣哲。
从曾国藩的故事中,我们更应深刻领悟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如何将这种教育力量,转化为孩子日后成就的精神基石。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更是对当今家庭教育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