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时光匆匆,今年女儿八岁了。这也是我无证担任父母这个角色的第九年。很幸运,每年都能接触到许多优秀的家长,向他们学习如何育儿、养娃。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从往圣先贤的智慧中汲取精神养分,播撒给我的孩子。《梁启超家书》无疑是家庭育儿书籍中精神养分最为充沛的一部。
那些朴素的文字在他的书信中汇聚成一座家教文化的丰碑,闪耀着教育智慧与人格光芒。
爱国,是梁启超家书中最深厚的底色。身处国家危难之际,他从未因时局动荡而放弃对未来的信念。他说“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也曾坦言:“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非徒对于国家自践责任,抑亦导汝曹脱险也。”“此次义革虽成,吾亦决不再仕宦,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尽管家庭开支庞大,他却始终坚守本心,不取不义之财,清寒自守,为孩子们树立了忠贞爱国的铁血榜样!
爱护妻子,是梁启超治家的根基。常言道:“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当得知妻子李蕙仙投资失败时,他并未责备,而是细心劝慰,从家庭生活到个人得失逐一分析,安抚妻子的焦虑。在购置礼物时,总能投其所好,知她所需。无论是李蕙仙还是王桂荃,他都用心呵护。正因如此,即便在国家动荡、家人天各一方之时,子女们仍心心相连,和睦融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他逝世多年后,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王桂荃仍能接好教育的接力棒,成就一门九子、九子皆栋梁的佳话。
平等呵护,为子女做长远打算。时至今日,仍常有人在我耳边说“生了儿子真好”。而早在一九一六年,梁启超就已将长女视为掌上明珠。家书中大部分是写给长女思顺的,再由她转达给其他兄弟姐妹。生活在旧时代的他尊重女性,给予儿女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家书中,他自然流露对女儿庄庄考入大学的喜悦,也宽慰儿子思永:“只要能派尔实在职务,得有实习机会,盘费食住费等等都算不了什么大问题。”在梁思成学成归国前夕,尽管生活已十分拮据,他仍精心为思成、徽因夫妇规划回国路线,鼓励他们游历欧洲,详记日记:“所以我无论怎样困难,你们的游费总想供得够才行。”既盼其学问精进,又望他们对比中西建筑与风土。思成夫妇一路游学,梁启超便一路拜托各国使馆友人照料,甚至提前为他们安排归国后的工作岗位。
道德传承,垒砌家风厚墙,屹立于华夏。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上,他未曾送上寻常祝福,反而作了一番公开而毫不留情的训诫。他对子女说:“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我因昨日的感触,专写这一封信给思成、徽因、思忠他们看看。”社会道德需发自内心的敬畏才能恪守,择友也必慎重。梁启超告诫子女,不可与轻浮之人多近,须谨守子弟之礼,安之若命。
坚定立场、守住本心、承担责任、修养人格——梁启超不仅身体力行,更是如此教诲子女。
“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之萎畏。” “此后波澜必甚多,然切勿见猎心喜,吾家始终不能享无汗之金钱也。”
这些话语如醍醐灌顶,指引我如何先修己身,再谈言传身教。
若一时难窥其精华,不妨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做到合格,继而静心读书。因为,“益当知世俗之荣辱苦乐,富贵贫贱,无甚可喜,无甚可恼,惟有读书穷理是最快乐事。”就让我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一同体验读书穷理的真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