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读《燕东园左邻右舍》有感1800字

2025-03-13 08:46:18  本文已影响人 

读《燕东园左邻右舍》有感

最近拜读了一本书。读毕掩卷,深感逝者如斯夫的时光,是那么飘渺无定。历史,该怎样记录?往事,是通过建筑、标记或是其他什么有形的物事来记录吗?我以为,建筑或其他是载体,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叙述记录的人,一个有深沉责任感的人,认真地、仔细地、诚实地、无畏地把过往记录下来的人。这样记下的历史,才值得后人传颂。

中国的文字当中,并不缺乏对历史的记载,而真正的史官手中的那支笔是不容被辜负的。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西南联大那一段颠沛流离的动荡岁月。在时刻降临的生命威胁中,中国知识人薪火相传,忍辱负重,南渡北归,传下了千年文脉。而徐泓女史所著的《燕东园左邻右舍》,则是一部裒然巨帙,凡数十万言,以燕京大学一片寓所的建筑群为引子,超越有形之建筑,跨越无常之时间,记录下更宽阔的时空纬度上中国知识人的坚毅和持守。

留住建筑的方式,可以有影像图纸。书中有老建筑的照片、规划图、平面设计图以及施工期间的照片。这些资料弥足珍贵,而更值得珍惜的,是在这些建筑里曾经居住过的人,与这些建筑物相关的人的记忆。由此构成的文字,振聋发聩,令人深思,足以让人觉得:有形的建筑可以被超越,而超越它们的,是人性的光辉。

徐泓女史的父亲,徐献瑜先生,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教授,早先是燕京大学的数学系主任。徐先生这一代知识人,据书第515页所述,主要指的是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欧美,励志以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的这一个知识分子群体。我斗胆将分子这个字眼换成了人。因为我认为这个群体是大写的人。即便仅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一个人,倘若正直、感恩、谦卑、坚守,那么他应该不是什么坏人或者坏分子。

人,何以为人?据南开大学创校人的严范孙先生所说:

不仅要成为高尚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而且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有一技之长,成为德智兼优、体魄健全、琴棋书画全面发展的人。(书第58页)。

以此衡量自鉴,自问达到了这个标准了吗?

人生,是错综复杂的。生活在一个时代里,受到时代的影响,如一叶小舟在洪流中起伏跌宕。回顾所历,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或懊悔,或自豪,或喜悦,或悲伤。这就是人的一生,短暂而又漫长。短暂,在于在一哭一笑间蓦然回首时,似乎时光已经把人抛弃在无尽藏的岁月中;漫长,则是在日复一日中寻找着突破拓展,不甘平庸,努力跋涉,而这一切的过程却是那么痛苦,伴随着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这是对自己人生真正的坚守。

书中第92页提到了冯至先生写下的一首自传诗。人贵有自知之明,看清自己是很不容易的。能够对自己负责,更不容易的。而看清自己,对自己负责,这是人生逆旅所必经的路程。

祝勇先生在《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中说:

假如一个人无法改变他自身的时代,就不如改变自己。不是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超越。

祝先生又说:

一个人的高贵,不是体现为惊世骇俗,而是体现为宠辱不惊,安然自立。

我们不能说,无论如何,我生活的这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不能说,我生活的时代就是最坏的时代。时代是由一个一个有机的个体组成,而人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共存的矛盾体,是个有时亢奋有时低沉的统一体。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以至于不辜负自己的一生?

当建筑被推倒,一部历史在这部书中得到记录。这是一部难得的史册,也是一段珍贵的心灵旅程。世间需要这样的记录。徐泓女史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史精神,用冷静平实的笔触,以洗尽铅华的文字写作。著作中每处引用皆注明出处,所有脚注均注明原始文献,在每一个章节后,写明篇章中所提人名的生卒年月、职业籍贯与一生经历。这其中整理标明所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其中浸淫了著者多少的心血,令人肃然起敬。

孔繁霱先生曾说:(书第323页)

史无目的,治史专为治史,不必有为而为。有为必失真,失真则非史。

这样的史观,决定了历史求真的评判标准。窃以为,《燕东园左邻右舍》符合这个标准,如此,足矣。总该有些著作,让人们看到过往,读到在这片土地上面曾经生活的人、经过的畴昔,觉得生活并不虚妄。

刘心武先生在他的《恕》当中,曾经提到罗曼罗兰的一段话。我试图找过这段话的出处,无果。但这段话说得不错,便在此引用:

累累的创伤也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一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人不要怕挫折,不要怕在生命历程当中受到伤害。受到伤害以后,勇敢地再继续前行,养好你的伤,如果留下了伤痕。那就是你的勋章。你不要后悔那所经历的。留下的创伤。是记载了我们前进的历程。

罗曼罗兰的另外一句话是:

看清了生活之后仍然热爱它,是真正的勇士。

我很认同这位哲人的观点。但是我想,如果生命当中,即便桃花源难得,创伤少一些,尽管难以避免,会不会是更好的事情?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当赵谊平、赵力红姐妹再见到北大附小主楼的墙边还残留着一段29号院落的花砖墙时,妹妹趴在姐姐的肩上哭泣。徐泓女史的书,读来有“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之感,亦不乏这样掩饰不住的情到深处,几度让人动容。

读到秦少游。这位古人有一阙满庭芳,或可呼应燕东园的曩昔时刻: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感谢徐泓女史,感谢她写下一部厚重而又温馨的书。

是为记。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人生》读后感1400字
  • 下一篇:《人类简史》读后感1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