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言情小说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代表着什么。优秀的作者,绝佳的文笔,使我一次又一次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这种奇妙的感情的存在,也让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希望自己也能练就绝佳的文笔,去描写爱情这个抓不住却让让世间多了很多温暖的东西。
这次的主角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作为斯坦福博士的奥莉芙因为母亲的早亡,从未见过的父亲,早早就练就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相处之道。
她的母亲是因为胰腺癌过世的,发现得过晚,导致奥莉芙的母亲还没有来得及与她好好道别。这也使得这个姑娘早早就确立了往后的学习目标,以及第一阶段成功后的研究目标。
因为母亲的早亡以及其他家人的去世,因为家境的贫困,她始终将自己困在一个保护层之中,只有极少的人可以与她交心,她经常怀疑有些事情是不是她不配,就连发现自己爱上了“假男友”,第一时间做出的反应是对自己爱的人撒谎自己爱上的是别人,好像从这本书开始撒谎就成了她防止失去自己爱的人的一种技能,一种让自己内心挣扎,让在乎的人可能更难过的技能。
人物是很立体的,奥莉芙的导师因为丈夫身体不好申请了早退休,她怕自己的实验中断(一种可以早点发现胰腺癌且便宜的实验)四处投简历希望可以寻求一个新的实验室一年的使用机会。在这里留一个小提醒,因为当学生的时候大家其实不是很有名,这个时候应该求助自己的导师,麻烦导师帮自己联系,这样联系到的人方便点也比较可靠。
优秀,这是我在看这部小说时一直环绕在我脑子里的一个词。这里面的人基本上都是研究生,博士,教授。他们做事的时候一丝不苟,当然也会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发疯时刻”,而后他们会迅速切换模式,让自己投入下一阶段的实验中。作为一个理工生,这样的状态真的很向往。
在得到可能的机会后,女主将自己大量的时间都投入了实验与写报告,牺牲了睡觉的时间,在吃饭的时候也在写,甚至在上厕所的时候都抱着电脑。
书中有很多专业的名词以及除了内部人士很少有人知道的场景环境,这让我对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艾莉·黑泽尔伍德,曾先后在日本和德国生活过,移居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后成为一名神经科学教授。多么漂亮的简历,真的很羡慕且想学习优秀的人说干就干的能力。
曾经有一部极具东方含蓄爱情观的电视剧在美国并不畅销,这使得我对美国小说的印象就是它们一定是很直接的,没有我喜欢的那种暧昧拉扯感(这是很考验作者功底的)。孤陋寡闻啊,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其中90%的剧情都还可以。
女生在理工界是比较难行的,这个比较是与男性比,是与白人男性比。这本书里我学到了一句话,“像白人男性一样自信。”多么现实又适用的一句话,在这样的行事方式上,很多事情都变得容易起来,一件事情我想不通那一定是这件事的问题,将自己不陷入纠结之中。
说了这么多,我还想说说“女性的勇气”。
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职场上,大部分优秀女性都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早上要早早起床,收拾自己的仪容仪表,有时间的话可能还要化个淡妆,前一天晚上睡觉前要将第二天的需要的衣服选出来整理好,方便第二天穿。
如果是独居的话,最好还能自己修锁、安灯泡、做饭,因为要是叫人或者点外卖的话真的很费钱而且还不太安全。如果是一些需要竞争的事情,还不能表现得太有野心,因为有野心的女孩子可能会被人说攻击性太强、杀气太重。如果是比较胖的女生,最好能竭尽所能瘦点,因为在有的人看来胖是不适合再额外打扮的。如果不那么惊艳的话,最好不要打扮,因为会被人说丑人多作怪。
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要在意他人的看法呢?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健康的方式过完这一生呢?
别人怎么说我们当然管不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去听、不去问、不去想”。
优秀的、可爱的、美丽的、智慧的女孩们。你们真的已经很好了,不要再去在意他人的看法,不要在他人的言论下过完这一生,不要去吃什么药做什么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些不值得,失去自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几乎每个女孩子都设想过自己长大以后的样子,穿上工装、白领装、舞台装,去做自己喜欢的大人。可能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因为内分泌的紊乱以及其它的压力会去将自己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放大化。但是请期待30岁、40岁、......、90岁的自己吧。这个世界需要你们按照自己意愿生活,你们自己需要按照自己的喜欢生活。
看了快十年的言情小说,再去看总榜单,其实现在火的和当年差不多一样。还是主火的那几本书,还是那样的人设,还是那样的结局走向。为什么呢?因为这才是正常的人设啊,才是我们想成为的样子啊。现在有很多的人不喜欢男女主最后在一起的结局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女主离开男主后活得更好了,变得更优秀更开心了。美好的女性角色不再为男性角色服务了,美好的人设可以安在女性角色身上了。
向前冲吧,女孩子们!不论是太平洋的那一边还是这一边,女孩子们时刻准备着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