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部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衣衫蓝缕的孙少平连甲乙丙菜中的丙菜都吃不起,因为自尊心的原因,他通常等其他学生打完饭吃完散伙后才敢来拿盆里的两个黑面馍,趁周围没人,就偷偷摸摸用铁勺刮乙菜盆底的残羹到自己碗里,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因为不沾油水的黑面膜,吃了会便秘,所以把黑面膜掰碎泡到开水里然后吃了起来,这对于今天餐餐有肉吃的我们来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产生对历史的反思,在文化大革命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下,人们不仅吃不饱饭,还要担心随时都会被批斗的可能,虽然人们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压力,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但依然在努力的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孙少平、郝红梅、顾养民的感情纠葛也是本小说最有戏剧性的地方了,少平和红梅因为贫穷,两人互相认识,互相怜悯,在相互借书的过程中孙少平也产生了暗恋郝红梅的心里,但也因为各自的自尊心而使两人无法相容,郝红梅因为政治成分从小受尽社会的白眼与冷漠,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嫁人改变命运,因此,拒绝了少安讨好起顾养民,但最终因为高中毕业会期间的偷手帕事件而葬送了自己的美好愿景,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貌似作者在暗示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想强扭下来是不现实的,包括少安和润叶的婚姻,还有少平和田晓霞的恋爱,这里作者直接把田晓霞写死了。而在第三部里,已经和顾养明在一起的金秀却又离开了她,而爱上孙少平
全书里的男一号孙少平其实远比我想象中的要伟大,甚至让我联想到了想要解放全人类的革命家切·格瓦拉或是雷锋,只因他在第三部结尾里所做的选择
省委副书记田福军的女儿田晓霞,喜欢孙少平并与之谈恋爱,另一位省委副书记吴斌的儿子吴仲平喜欢孙兰香,并且两人也在一起了,要知道现如今一个省的省委副书记可能就两三个人,这不都被孙家给分了吗?我觉得这是极不现实的地方,也许是作者故意的,也许真的是那个旧年代里农民与上层阶级确实容易产生交集吧,当孙少平在煤矿里为了救人而导致毁容后,吴仲平对大舅哥孙少平于心不忍的说,你不要再回煤矿了,我让我爸跟大亚湾煤矿矿务局局长打个招呼,给你走后门,以后留在省城工作,同时一个喜欢孙少平的女孩叫金秀,在省城医院里当护士,此时,留在省城和回矿区成为了少平二选一的难题,但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和所有人不同的答案,他选择继续回到危险的矿区工作,回到带孩子的寡妇惠英嫂的身边,对于这种行为的理解,最好的解释就是:他不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活着不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不是以个人为奋斗目标,不像我们今天把自己的家庭当成一个小型公司一样努力的去实现利益最大化,能证明这一点的书中还有一段,当孙少平和妹妹、吴仲平在省城的公园里游玩时,望着公园里的美景“他想起了远方煤矿底下黑暗中机器在响动,铜梁在湾区颤抖,工友们淌着汗水的光膀子在晃动”,孙少平有一种令人十分钦佩的精神,他不是愚昧也不是固执,他也有文化,他心里很清楚矿区里的生活和省城里的生活就是天堂和地狱般的差别,在这个面前,他选择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选择缩小差距,在今天看来,这种差距还在扩大,是种结构性差距,是不可改变的,作为个人,我们只能适应这样的差距,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80年代的少平认为他是有能力改变这种差距的,因此也就有了与切格瓦拉同样传奇而又悲壮的一生
在跨越历史阶层的过程当中,孙少平采用的奋斗不是个人主义上的奋斗,而是集体主义上的奋斗,他始终相信,世界是可以被劳动者改变的,人始终活在一个共同体里,而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