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1700字

2023-02-12 10:09:06  本文已影响人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父母之爱

一次偶然,老木匠杰佩托获得了一块会说话的木头,在他的精心雕琢下,匹诺曹诞生了。像所有父亲一样,老木匠对儿子的到来充满期待,然而贪玩任性、好逸恶劳的匹诺曹给父亲带来的却是源源不断的麻烦。


故事中最吸引我的是父亲对匹诺曹毫无保留的爱,被匹诺曹冤枉入狱的父亲本来一肚子火气,但看到匹诺曹没有饭吃,瞬间把恼怒转化成心疼,仍然把仅有的三个苹果让给了匹诺曹。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儒家观察到家庭关系兼具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这两种属性的集中体现。父母之爱始于心、践于行、获于孝。

一、始于心:生物性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始于本心。在大自然造物主的安排下,父母之爱是一种生物本能,人爱子女,动物也有爱子女的本能。

丰子恺在《护生画集》讲述了“鳝鱼护子”的故事:学士周豫烹煮鳝鱼,一条鳝鱼努力向上弓起身子,用头和尾支撑在锅里,努力将肚皮送出锅外。惊讶地剖开它的肚子,原来里面有很多鱼卵。才明白动物们甘心忍受痛苦,竭尽全力保护幼子的爱意,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动物尚且如此爱子,人对子女的爱更是源于本性,始于本心。《论语阳货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孩子生下来,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现代进化理论有个观点:人类都是早产儿。诸如羊、马等动物,一出生就能站起来独立行走,而婴儿出生时没有任何求生能力,需要父母悉心照料3年左右,才将够独自行动。

除了照顾婴儿外,在危急情况下人类更会发自内心地“舍身护子”。

媒体报道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一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体,遮挡住废墟掉落下来的墙板,身怕砸到孩子。当救援人员发现她们的时候,婴儿还活着,全身没有一处受伤,在妈妈的怀里吸吮着乳汁,安安静静地睡着了,婴儿的母亲却离开了人世了。手机上还留有遗言,“宝贝,假如你还活着,你一定知道我爱你”。

匹诺曹的成长离不开父亲对他无限的包容与无私的爱。穷苦的杰佩托在匹诺曹出世后,用仅有的毯子为他制作了衣服和帽子;为了让匹诺曹像其他孩子一样可以接受教育,长大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杰佩托即使身无分文,冒着被冻死的境遇,也要把仅有的两件外套送去杂货店,为儿子兑换上学课本。

无论动物还是人类,爱自己的孩子,是生命的本能,也是代际的传承。世世代代的父母,无不像鳝鱼一样用生命守护孩子,像汶川母亲一样保护孩子到最后一刻,像老木匠一样用尽全部支撑他们成长。

对我们而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劳而获,那就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守护与关爱。

二、践于行:社会性


父母之爱始于心,有生物属性,父母培养子女需要践于行,体现社会属性。家庭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起点,从婴儿呱呱落地,就要与父母、亲人产生交集。随着孩子长大,社会属性逐渐增强,必须学会适应社会,处理更复杂的社会关系。

《战国策》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爱孩子,会为孩子的长远考虑,不能只看眼前得失)。父母培养子女,需要为孩子未来走向社会做打算,在实践行动中磨砺子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成才之路,离不开母亲的培育。《孟子题辞》说到,“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母亲的爱与教育深深影响着孟子。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依靠纺织麻布来艰难维持生活,为了让孟子接触好的环境,孟母从墓地附近搬到了集市,却发现集市不利于孟子成长,又克服困难搬到学堂旁边,堪比古代版学区房。孟子见过墓地祭拜、集市买卖和学堂读书,在实践中找到了目标所在。

故事中的蓝仙女就是母爱的化身,面对匹诺曹屡屡闯祸,她温柔给予爱:一次次的包容与接纳,她坚定实践爱;一次次的教导与指引,引导匹诺曹走向正途。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爱他,应该劝他身体力行)真正的父母之爱,不止于包容、守护,更应“爱之有度,从长计议”,让孩子懂得只有经历劳苦,才能有所收获,教导孩子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格局,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辩论赛上,有个辩题是“刘备育儿vs曹操育儿有什么区别?”。同学们认为刘备育儿过度呵护,养出了“扶不起的阿斗”,曹操育儿过度放手,孩子们虽然个个有出息,但未能避免手足相残。剔除争夺皇位的因素,曹操鼓励孩子“践于行”,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三、获于孝:孝VS顺


《木偶奇遇记》的结尾,劣迹斑斑的匹诺曹在父母关爱的感化中改过自新,不仅勇敢地救出身处险境的父亲,还担负起照顾父亲的职责,通过了蓝仙女的考验,成为真正的男孩。

“百善孝为先”,对父母之爱最大的报答就是孝顺。“孝顺”二字拆开看,他们有不同内涵。

首先,孝,遵从“道德准则”。既要照顾好父母和自己,使其安心,也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让其放心。

《论语》为政篇:“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有人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弟子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用礼侍奉他们。过世,用礼安葬和祭奠他们)。

宋代朱熹在《集注》解释“无违,谓不背于理”,就是不要违背天理。孔子的“礼”和朱子的“天理”,反应的是人间相状,与社会的公序良俗相适应。在现代社会,礼或天理即是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其次,顺,遵从“父母意愿”。敬爱父母,从父母角度着想,使其舒心,也要多多给予关心,尊敬父母,顺父母之意从事。

《论语》为政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所谓的孝,是指侍奉父母。可狗和马都能服务于人。若少了对父母的尊敬,不能叫做孝顺)

孔子认为,对于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供养(孝),而是精神上的尊敬(顺)。

现在有很多人,把最好的态度给了同学、同事、老师、老板,但面对父母只剩下不耐烦。比如父母反复问我们怎么使用科技产品、怎么操作智能手机时,有多少人带有尊敬地耐心解释呢?

孝是遵守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外化于行。顺是心存恭敬遵从父母意愿,内化于心。分清两者区别的人感叹:孝顺孝顺,顺比孝更重要。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木偶奇遇记》读后感1800字
  • 下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3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