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突然想起了这句话,把这句话写在开头并不含有任何意味。至少和接下来的读后感没有什么关系。
《堂吉诃德》的鼎鼎大名不用我介绍。在我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本书的了解一点也不多,很多人在提起这部著作时候总能讲出书中发生的一两件趣事,而我对此一无所知。
看了这本书后,我想,啊(我先查了一下资料),是文艺复兴时候,长篇小说刚刚起步阶段时出来的书,不能对它提太多要求吧。
如果有人很喜欢这本小说,希望不要因为我的这句话而对我怒目相向,我并非说这本书不好,而是觉得,因为之前闻名已久,在我的想象中它成了一本包罗万象,浩如烟海的旷世巨著,——它当然还是旷世巨著,只是未必那么神乎其神。
我的理由是:1、它的情节也并非多么曲折离奇。这可能是因为后世借鉴这本书杜撰了很多类似的人物和情节,导致我已经产生了“抗体”,这算不算得上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2、在看书之前,我也认真看了一下译者的介绍,译者把我国人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崇拜归因为堂吉诃德身上带有我们所盼望与向往的“理想主义”,鼓舞了我国人民。于是我带着寻找实践“理想主义”的伟人的心情去看这本书,结果我有点失望,因为我觉得这译者的说法有点言不对文。因为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堂吉诃德并非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他的疯癫并非是理想主义者为了顺应环境而展现的那种大智如愚,而是真的疯癫。另外,我觉得这本书最值得一提的伟大之处不是它的理想主义(至于是什么我还要一边写一边慢慢想)。
由于这个原因,我又一次觉得它没有满足我的期待,这是译者造成的,译者洋洋洒洒写在书前的那篇文章本身是真的不错的,有理有据而且振聋发聩,绝对值得一看。但是对于提高这本书的价值似乎意义不大?至少对我来说如此。这该死的信息误差。
3、其实也没什么3了,只不过习惯性地觉得理由越多自己底气就越多,没有3了,主要就前面两个原因。
我先把这本书的坏话说了,但是它在我心中仍然算得上是一部经典著作,我喜欢这本书里说理部分,那些说教(除了少部分议论我不赞同,比如说认为需要有一个人专门来管控哪些书能出版哪些不能出版这种)都充满了慈爱的关怀,散发着睿智与敦厚的意味。
书分为两部,看的时候我就觉得第一部是用来醒世的,第二部是用来传世的。第一部是用来警醒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据说这本书在正被日本入侵,急于救亡图存的中国人中备受推崇,我想是因为有识之士想借这本书推醒国人吧:稍微脸皮薄一点,又和堂吉诃德一样喜欢沉浸在儒道幻想中,沉浸在鸦片中的人看到堂吉诃德这么傻,而旁人心如明镜,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可能就会放弃自欺欺人,有痛改前非的冲动吧),第二部才让堂吉诃德成为经典。
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因为正如那个译者所说,如果堂吉诃德代表着一种理想主义,那我觉得体现了这种理想主义的并非那些人们常常提到的第一部里的桥段,比如说打风车巨人之类的,真正体现了堂吉诃德或者说作者的“理想主义”的是第二部。
个中妙处我只能说个囫囵,因我道行尚浅所以道不详细,需要看官自个儿去盘算,如看官与我所见略同,那我们就击个掌。(✧∇✧)╯╰(✧∇✧)̣
第二部里有个细节,看得我莫名觉得有点凄凉。就是堂吉诃德在公爵家与马夫比武那:公爵家的嬷嬷的女儿被人抛弃了,那个年代女子的清白极为重要,因此,堂吉诃德答应了为她的女儿与那个负心人决斗。负心人得了消息跑了,公爵与夫人却不想错过热闹,就叫了自己的马夫戴上面罩与堂吉诃德决斗。哪成想到了比武场上,马夫对嬷嬷的女儿一见钟情,直接就地求婚。于是武也不用比了,公爵一家看不成热闹了,就说要把这个马夫关禁闭一百天,然后就让他与嬷嬷女儿成婚。
如果就到此为止,也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既体现了堂吉诃德的英勇;也体现了公爵与公爵夫人虽爱逗乐,但不失宽厚的性格;还展现了强烈的戏剧与喜剧效果,观众老爷们都爱看。
可问题是,作者偏偏不让这件事到此为止。隔了几章,作者却又安排堂吉诃德又碰上了这个马夫,让观众从这个当事人嘴里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另一个结局:堂吉诃德走后,公爵打了这个马夫一百棍,因为他没有按事先安排的和堂吉诃德决斗。然后又把嬷嬷打发走了,还让嬷嬷的女儿去了修道院。
好好一桩本可以皆大欢喜的事情,因为公爵不高兴,直接崩盘。
这个插曲只占了很小的篇幅,马夫三言两语讲完了这件事情,凡事都爱说道说道的堂吉诃德和桑丘在听完后没有对此事发表任何意见。我只能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在第一部里,堂吉诃德身上也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情:他阻拦了路边一个正在抽打小孩的农民,把这个农民打了一顿,又让农民把欠小孩的工钱全给人家。但是他走后,农民工把在堂吉诃德那吃的瘪全奉还在小孩身上,不但把小孩又狠狠打了一顿,还把本打算给小孩的工钱也不给了。导致小孩再见到堂吉诃德时,把堂吉诃德好一阵奚落。
在看这个情节的时候,我觉得小孩实惨,农民也惨,而这个堂吉诃德真是无事生非,活该被奚落。而第二部里马夫这个情节让我想到的是……我勒个去,不知道我想到的和作者本人想说的是不是一致的。
Of couse,堂吉诃德是有深度,有划时代意义的,在今天也是值得读的。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本书的译者说的“理想主义”不对。至少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的观照,对理想主义的反思与自嘲之类(第二部称得上)的说辞,而不是那个译者说的推崇理想主义……什么的。
风车巨人
——读《堂吉诃德》有感
我低下头——
见鬼去吧!
我是堂吉诃德,我是西西弗斯
你们说我一半是疯的
倒不怕我恼羞成怒?
我把长矛端平,准备开战
古怪的巨人们啊(到底谁在做梦?)
让他自豪去吧
他永远也看不穿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