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梵高生活过的几个城市为主线来展现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一生,笔触简洁,较少抒情,但表达生动,情节推进连贯,通过文字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让我拿起便欲罢不能。在读的过程中,当我多次不自觉地长舒一口气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心已经随着梵高的经历悬了很久。同时,梵高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决定了这是一本能量密度很大的文学作品,在读完整本书的那一刻,我竟产生了仿佛自己已经亢奋地“战斗”了很久的疲惫感。
书中描写的梵高的两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年轻的梵高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牧师,他经过刻苦学习后,终于得到一份为生存状况惨无人道的煤矿工人布道的工作;他通过自己的付出和虔诚,得到了煤矿工人的信任;就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布道下开始相信上帝的时候,忽然有一天,他意识到,所谓的信仰,其实对煤矿工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放弃了他原本的坚持。二是梵高和一群画家朋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筹备了一个“共产主义colony”,就在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一个月没有画画了,他忽然想到自己最初的、本真的理想是拿起画笔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而不是一名为画家服务的管理者,于是他解散了colony。
书中叙述的梵高的这两次“断舍离”,读起来也让人有几分惋惜,毕竟梵高起初都以为他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值得的、有意义的,于是为之全心全意地努力和付出,尤其是在梵高认识到矿工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和自己的无能为力时,自己曾经的信仰被现实无情推翻,如同生命忽然被掏空,尚未热爱画画的他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虚无。
梵高的这两段经历让我想到了“沉没成本”。我们常感叹“断舍离”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沉没成本”的存在——我们常常不舍得放弃一段感情或一个目标,因为我们已经为它付出太多,哪怕明知它是错的或是无法实现预期的,我们还是常常会犹豫、会纠结,有时还会自欺欺人地以为再坚持一下可能就会有奇迹出现,其实是在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尽管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很难有像艺术家一样的狂热,但我们仍会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梵高对艺术一样执着和坚持,也要在方向发生偏离时有梵高一样的“断舍离”精神。正如同书中曼德斯告诉梵高:“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和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结果也许会证明你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这才是重要的。我们应当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后任凭上帝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另外摘录两句书中的原文:
“……伦勃朗实现了他所认定的生活目的,而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无价值,他作为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远比他放弃自己的愿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今天,伦勃朗的作品给全世界带来的艺术享受全部都是无偿的……他死去时,他的一生堪称是完美成功的一生……重要的是他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的品质,而不是他的作品的优劣。”
“生活本身有时也是一幅上面什么都没有的、茫然无际、使人沮丧失望的空白面,就和这幅空白的画布一样……但是有信心、有魄力的人是不害怕这片空白的,他跨步进去,他采取行动,他一笔一笔画下去,他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到最后,那幅画布就不再是空白的了,而出现在上面的,则是丰富的生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