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在承受了生命中接踵而至的巨大苦难后,还能乐观活下去的故事;讲述了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苦难,目睹了所有至亲(父母、爱人、子女、女婿、孙子)的先后离去,最后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看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艰难,这种阅读体验,其实比看影视更有魅力。
如果说长篇小说体现了一个作者的笔力,那么短篇小说则体现了一个作者的功底,好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会感到沉重,可你偏偏还想读下去,原因是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身临其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生活,如果作者采用其他方式,那么我们大概率看到的是一个幸存者,那种共情也就没那么强烈,也就不会从《活着》里,看到相似的影子。
从这本书里,你可能会想到被你曾经肆意挥霍掉的青春,随意浪费掉的时间,轻易做错了的选择,就像福贵年轻时花天酒地、荒诞无度挥霍掉的财富一样,何尝不是一种年少无知的不负责任。
可能会想起在某个年纪里,想把孩子教育好,也想把老人照顾好,想挣很多钱,你什么都想顾好,却什么都没顾到。上有老,不能常伴左右;下有小,无力伴其成长;中有伴,无心好言三句;外有友,却不能一醉方休。就像福贵后来一直在努力生活一样,何尝不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无奈。
可能会想起这么多年行路难,多歧路的仕途不顺,也可能想起疫情大环境下,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壮志未酬。就像富福贵每当希望生活会好起来的时候,命运却总是狠狠地又给了他一刀,可千钧一发,几万斤的重量,没有压断福贵这根头发,何尝不是一场与世界的较量。
这本书也并非通篇是在讲苦难,苦难只是铺垫,铺垫出作者想说的话:
“当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得不来,以后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不得不走”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是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我其实能明白作者想传达的意思,可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清楚自己为什么活着,更重要。
但这跟喜欢这本书并不冲突,如果你处于艰难、抱怨的状态中,可以看下这本书,我想它会让你觉得,你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还好;如果你处于顺利、乐观的状态中,也可以看看这本书,我想它会让你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活得更好。如我非常喜欢董宇辉说的一句话:悲观是远见,乐观是智慧。
最后,如果说长篇小说是一场爱情长跑,那么短篇小说则是一场邂逅,虽短暂,却让人意犹未尽。所以,我想写下这篇读后感作为记录,感谢读到这本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