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丨书非“赠”不能读也
——读《爬虫记》有感
文:董青
两个月前,在“自然小学堂”公众号里看到“你读书•我赠书”活动,赠书条件是拿到书之后,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录一段读书的音(视)频,我报名申请了。
4月底,收到书了。因为我快递太多,孩子有时候网购学习资料,也是这样板板正正的包装,我也没在意是啥,拿回来就放家里了。
过几天,韩开春老师发信息问我:“书应该收到了吧?”我这才赶紧拆了包裹看看,果然是这本书——《爬虫记》。说实话,当时有点小尴尬,觉得收到人家赠书,连个回复都没有,太不礼貌了。
为了弥补过失,我开始认真读书,准备录音频。没想到,越读越上瘾,越读越放不下,直觉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一激动,就忍不住想指着书里的内容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但一想他马上要高考,现在让他读这个干嘛?以后再慢慢补吧。
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想和孩子分享这本书,主要是因为他们这代孩子,离大自然太过遥远,他们认识的小虫子小动物,大多数都是动画片里美化过的萌萌哒样子,根本没见过实物,更体会不到那份与大自然接触的田园野趣。
韩老师笔下的小虫子,我是认识不少的。虽然我是女孩子,但男孩子爱干的事情,我可一件没少干。钓鱼、捉蜻蜓、逮蚂蚱、抓土狗子、养小蝌蚪,在推磨虫的后背插入小竹篾片,让它嗡嗡嗡地给我们当小风扇用,我甚至比韩老师他们这帮小子更勇敢,我就拈过洋辣子放在手心里爬过,证实了没有汗毛孔的地方洋辣子确实有毒无处施这件事。
看着书中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很多童年记忆像老电影一样重回脑海,读着读着,嘴角就不自觉地上扬了。
我暗暗笑话自己:古人是书非借不能读,我这是书非“赠”不能读呀,如果不是主办方这一点小“要求”,我这包裹还不知道哪天拆封呢,更不会这样沉浸式朗读了。当静心读书之后,恍惚找到了儿时的感觉。小时候,无论去哪个亲戚家,大人闲聊,我就到处扒拉,只要能扒拉到一本书,我就安静了,缩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小角落里,埋头一啃半天都不会动一下,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联系上下文,猜呗!或者干脆读半边。为这事,我妈没少训我,说我家这毛病传代,老少几代,一个个动不动就抱着书躲避干活。确实,我爷爷就是那种没电、没油,点菜籽油都要看书的人,我奶奶没少挖苦嘲讽他。我爸好像也没其他爱好,就爱捧着书,我妈也会讲他,又不靠这个吃饭,装什么文化人?……我的孩子长大后,我妈还跟孩子吐槽:“你妈小时候啊,摸一张揩屁股纸都能看上半天”,把孩子惊的眼蹬得老大,我赶紧解释:“唉唉,别误会,你妈没有特殊癖好,你外婆说的,是没擦屁股之前的纸,那个年代的擦屁股纸,都是废书旧报……”
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远离纸质书了呢?大概是从有智能手机开始吧。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抖音越来越好玩,大人们都沉迷于这些快餐文化,不愿自拔,还怎么要求孩子静心读书呢?……这,才是韩老师做此次活动的目的——推动青少年阅读和家庭亲子阅读。他用心良苦提出录音录视频写读后感这一点点小要求,就是希望我们不要把书籍束之高阁,让书香浸染净化心灵。正如世界读书日的主旨所言: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