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只看结果不重过程,所以永远在奔跑。完美主义者无法享受当下的快乐,完全被“达成目标”这一无法摆脱的思维吞没。下一次晋升、下一个奖励、下一个里程碑……他们深信,只有在那时他们才会快乐。
而对于最优主义者来说,他们对于目标的期望可以和完美主义者一样强烈,但他们同样珍惜通往终点的那段旅程。他们知道,道路是曲折不平的,有快乐和满足,但有时候并非如此。和完美主义者不同,他们不会极其看重结果,并因此无视生命中其他一切事物。他们清楚地知道,生命其实就是由通往目标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点一滴组成的,面对展开的生命长卷,他们想在全程中完全保持清醒。
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允许自己成为一个正常人”,让自己全然为人。
我们只有真实地经历失败,与失败共处,才能学会如何应对失败。我们越早面对困难和挫折,越能更好地面对未来道路上的种种障碍。
没有被失败历练过的才能和成就是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
其实这本书,最有价值的章节是在第二部分《应用》,从家庭教育、工作、爱情三方面,来指导我们如何成为最优主义者,并且最终获得幸福。
在子女教育方面,作者认为:其实只要是安全的,孩子们就应该被允许做一些不完美的决定,去体验失败的痛苦、学习的快乐,去体验成功后的自豪,以及试着独立时的挑战与脆弱。
倘若失败是真实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么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应该通过模拟外部世界让孩子做好准备,即在一个可控制的环境中,采用适合孩子年龄的方法和步骤,让孩子最终拥有在未来独自应对各种失败和挫折的本领。
在工作方面,要么学会失败,要么在失败中学习。
从失败中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马克·坎农与埃米·埃德蒙森有关学习性组织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组织声称“从失败中学习非常重要”都只是说说而已,但只有非常少的组织真正付诸实践。这是因为“看起来很好”比“真的很好”(通过坦白自己的失败并且从中学习)对人们有更强大的诱惑力。
在爱情方面,作者指出:虽然不是所有亲密关系都应该维持或者能够维持,虽然也不是所有伴侣都能长相厮守,但是大部分亲密关系的恶化和分崩离析完全可以避免。接纳缺陷不代表放任自流,双方都愿意对某些方面做出调整,是一份美满爱情的前提条件。健康的接纳方式是主动接纳而不是被迫接纳,也就是说,在我们开始改进问题之前,就已经从根本上接受了“缺陷是永远存在的”这个事实;而不是实在无法改变时,才被迫接纳。
生而为人,享受过程。无论成败,努力做一个不完美但是幸福的人。
你有不知道的事情,但也有知道的事情;你有永远无法知道的事情,但也有经过努力就可以知道的事情。这样,当我们下一次遇到前途未知的十字路口时,正如现在和以后人生中每一个这样的时刻,与其因为无法完全知道横在我们前边、后边、旁边的是什么而深感恐惧,不如心怀敬畏地靠近它,无论你即将知道还是不知道,那都是一个奇迹。
毕竟,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