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中国排名第71。为什么追求“善终”的中国人,死亡质量却排名靠后。我个人认为与中国人对死亡认识有关。中国人忌讳谈“死”其本质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抗拒死亡。中国人有一句俚语:好死不如懒活。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待死亡的一种心态。
“死亡如此多情”的编者罗点点,她在退休前的职业身份曾经也是一位医生。2006年,罗点点创办“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倡导生前预嘱和尊严死。著有《我的死亡谁做主》。在“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中,记录100位医务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死亡事件。这当中有悲伤,有不舍,有遗憾,有欣慰。此书共分四个篇章。第一篇“选择”用了十四个案例讲述了患者,家属,医生在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的各种艰难选择的情景。第二篇“爱与情”用了二十一个案例讲述了医生与患者,医生与患者家属,患者与亲人,朋友在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情与爱。第三篇“医患关系”用十六个案例讲述了在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医生与患者,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关系处理。第四篇“坦然面对”用十六个案例讲述了患者面对死亡的坦然面对。
“见证生命,见证爱”的著者路桂军教授最早是一位麻醉科医生,从麻醉科到疼痛治疗到生命关怀。路教授一路的行医路程,使路教授成为生命教育,生命关怀领域的专家。“见证生命,见证爱”这本书更多的是探讨当患者已被确定不可治愈,甚至可能连延长生命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的时候,医生,患者,患者亲人如何让患者能在尊严中离世,能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还能有一个美好时刻。
交替阅读是我在上学时形成的一个习惯。我在看书时,经常会有2~3本书放在身边交替着看,这样能有效的延长我阅读的时间。这次正好阅读了2本主题一致,但从不同角度闸述关于生命,关于死亡的书。因此,一併写入这篇水平受限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