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布雷萧,他是一个传奇人物,出身于酗酒的家庭,神学院毕业后进入修会,立志传教,却冈毒瘾被强制送入戒毒中心。现为心理辅导及著名的公共电视制作主持人。他通过火众传播媒体讲述家庭理论,并以自身的经验印证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美围南加州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
成熟的人能区分并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能建立清楚的自我界限(self-boundary):比如自己情绪失控时,仍清楚的明白应当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会过分指望对方来安抚>,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可以自由的运用情绪,不会满腹怨愤,也不会爱某个人太深切,可以在恰当的时候选择不带罪恶感的离开。
这就否定我们称伴侣为“另外一半”的字面含义,强调自我的完整。不是因为我需要你来完整我,于是我爱你。而是我欣赏你的个体,我爱你,于是我相信我们在一起会更好。而当今遗留下来太多的家庭婚姻问题,父母带着自身的愤恨与不完整抚育的我们这几代人,有了很多隐痛,无法表达的残缺。他们在孩子身上寻求满足和安全感,要求孩子做到他们做不到的,有的无故的斥责,有的拒绝看到孩子脆弱的一面。
而孩子因为自然界的弱势状态会本能地认为只有接受这一切,只有认为父母是对的,才能使这些保护者不离开自己。这样的孩子往往很早就偏离了自我。导致了很多缺失。
残缺的人格往往能相互吸引,因为不完整而急于被完整,他们本能的以为能帮助对方完整自己,而这种以为自己能完全控制或被控制的想法本身是残缺带来的。这样的家庭往往又是在往麻烦走去。他们潜意识里希望对方能为自己的缺失承担责任,比如缺少父爱的女孩,通过撒娇任性希望另一半能扮演她父亲的角色。而这样的伴侣分开时更是牵扯不清,把对方视为自己的全部,过度的依赖眷恋,导致分手后的重伤,久久不能平复。有高度自尊及自我接纳的父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需求,而不必利用子女来获得力量、满足和安全感。他们自我肯定,少有压抑及意识以外的未了事件,孩子不需要来负担来自父母自身未能解决的潜意识冲突。这样的父母示范了自我完成的过程,而不需要孩子为他们完成生命中的一切。
由此中国的父母的幸福感神奇地几乎完全寄托于子女之上的现象,归其原因是因为一代代的婚姻压抑与残缺,毒性的传袭,使得很多父母在人格上都没有真正的独立起来,不能自我肯定,他们也尚未独立。
人格尚未独立的人往往希望通过外在媒介的补足,企图填满内心的患得患失,于是我们不断的朝着“幸福”前进,对现状对自己从未满意过,要找到怎样怎样条件的伴侣。整个人群急速的朝着某个方向赶去,急着事业有成,急着娶妻生子。请问这些寄托在外界,寄托在他人的幸福感,你能怪它不安定,你能怪它不能满足你吗?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人格自我完整的情况太理想化,否则离婚率也不会这么高。其实如果你有了幸福只能自己争取,人本身是需要承担孤独的意识,慢慢的你会真正的内心强大起来,成熟的人不怕面对离婚。也许争吵和随之而来的烦恼是一样的,但是面对离婚的心态会很不一样,对子女的影响也很不一样。
如果一方无休止的指责对方对这场失败的婚姻负有全部责任,不断的和孩子强调自己的可怜无助,增强孩子对另一半的憎恨。这样你就在让孩子为你的情绪买单。相反一方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平复,清醒的意识到婚姻结束的客观原因,承认双方都有一些错误,让孩子明白,我们在一起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分开以便大家都能更好的生活。我想这样的孩子不至于沦落成离异家庭的牺牲品。
相信有很多孩子还是有幸成长在健康婚姻关系的家庭里,这给予一个孩子成人后不需要太多就能快乐的能力,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我想这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