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计划生育的小说,还提及了代孕。
无意跟同学借到了一本莫言的《蛙》,一直听说莫言的大名,但这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发现这本书的名字格外地吸引我。在翻开作者的题词后,我好像对这个名字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题《蛙》
娃蛙娲哇,声声令我泪欲下。
姑姑孤苦,心中之事对谁语?
悠悠我心,为君沉吟到如今。
皎皎明月,此情何时可断绝?
仿减字木兰花曲牌,忆《蛙》写作时心境。
丙申重阳 莫言
小说以作者寄给杉谷义人先生的书信展开,描写了姑姑的故事。小说共分为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是四个不同时间作者寄给杉谷先生的信件及围绕姑姑展开的故事,第五部分以话剧剧本的形式,将后来的故事延续下去。
故事中的“我”生活在高密东北乡的乡村,姑姑是当地的妇科医生。姑姑性格爽朗,为人大气。继承大爷爷的事业从医,当了妇科医生。但在当时,这个落后的乡村里都是“老妖婆”在为妇女接生,将肚子里的孩子生拉硬扯出来,不管死活,就为了索要财物。姑姑的到来,赶跑了这些老婆子,也稳固了在村中的地位。在1953年至1957年,国家繁荣,妇女也多怀孕生产,姑姑到处奔波接生,接生了上千个孩子。一有情况村里人都知道找姑姑。姑姑在村里是个神话般的存在。
这是一个真实的农村。也许是因为“贱名者长生”,村中传统都是按身体部位命名的,像长着一颗大鼻子的王鼻,长者漂亮眉毛的陈眉,因为出娘胎先伸脚的“我”万足等等。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王胆生出女儿陈眉后去世,陈鼻颓废了四个多月不管女儿等等。同时也是一个落后的农村,这在姑姑严抓计划生育的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不允许多生孩子,姑姑奉命管理村中的生育问题,这就是村中矛盾的爆发点。
政策刚下放时,村民都不理解,纷纷愤怒地抵制,说生孩子是天性,说姑姑是杀人的恶魔。姑姑严抓超生,一有超生妇女怀孕了,她拼死拼活也要抓去把孩子打掉。村里妇女避着姑姑藏起来,藏到井里,藏到地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两次,一次是“我”的妻子王仁美偷偷取环怀孕躲在娘家,姑姑带着大队和拖拉机在门口逼人,说要把四邻的房子全部推掉再推家,赔偿全部算在娘家人上,邻居肖上唇门口一棵高大的老槐树倒下了,才把王仁美逼出来,无奈王仁美在手术时去世了。第二次是姑姑抓王胆。陈鼻和女儿陈耳躲在衣柜下的洞里,让怀孕的老婆王胆逃走,姑姑抓住陈鼻,把他的财产分给找王胆的村民。等到桃子成熟要走水路运出时,才终于等到时机。陈鼻一家盖着塑料布伪装在运桃子的船中,姑姑早已猜到跟在后面,在水流湍急处派人跳上陈鼻的筏,而王胆在筏上紧急分娩,姑姑无奈,帮忙接生了女儿陈眉,王胆也去世了。
读至此,我感到震惊。本来对计划生育的政策没有很大的感触,认为确实是国家控制人口,控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做法,现在才知道在当时的农村里反应如此激烈,很多人的观念难以改变,拼了命都要生孩子。姑姑也不得已,用各种极端的方式威逼利诱。可能当时受到“多子是福”“生男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像陈眉出生后,陈鼻仰天哭喊:五代单传,绝在自己手里。这是中国传统农村的腐朽观念,令人悲痛无奈。
前三部读着姑姑的故事,却有点不清楚与标题“蛙“的关系,直到第四部才逐渐清晰。多年过去,姑姑已不再奔波,嫁给了村里的泥塑大师郝大手。姑姑变得有些疯癫,她害怕青蛙,她说怕青蛙的叫声,与婴儿的哭声那么相像,有一晚她醉酒穿过沼泽地,一群青蛙突然扑上她、追赶她,最后郝大手解救了她,他们也才成了婚。她说青蛙的叫声,是死在她手下的婴儿来哭诉,她说自己是恶魔。丈夫郝大手的泥娃娃活灵活现有灵气。姑姑也陪着做泥娃娃,她说是在给那些娃娃们赎罪,让他们投胎到好人家去。这时候的”我“已经年过半百,妻子是一直跟从姑姑的助手小狮子,小狮子非常爱小孩,但年龄已大很难生育。原先的村民袁腮现在开着牛蛙公司,但私底下经营着代孕公司,小狮子瞒着我,用针管把”我“的精液注射进代孕者陈眉的身体里,最终分娩时,众人骗陈眉孩子夭折,“我”拿到孩子,陈眉也疯了。
小狮子爱小孩爱到什么程度,当初养了婴儿陈眉几个月后陈鼻来索要孩子时,她撕心裂肺;街上见到婴儿车里的小婴儿总扑上去逗逗他。她那么爱小孩,自己又无法生育,才会想到代孕。陈眉最后被骗,连代孕的钱也拿不到,又因为在之前的火灾中毁容,她疯得彻底。
有需求有供应,代孕公司才出现。表面上看是两方的成全,但其实对两方都造成了伤害。陈眉为了偿还父亲出车祸的住院费而代孕,但别人骗她孩子夭折,最后她只拿到约定的一点钱数。而得到孩子的“我”也得到了舆论的关注,良心受伤。陈眉说,她原本想生了孩子拿了钱偿还费用就自杀,但是怀孕的时候,她不想自杀了,她说生育给了她生命。孩子是母亲的血肉,代孕却要把孩子变成商品进行买卖,陈眉连分娩时都被蒙着眼睛,连孩子都见不到。
在最后的代后记部分,莫言先生写道:“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是我写作以来的一贯坚持,因为文学的精魄还是要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的痛苦,人的命运。”这本书传达了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又呈现出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矛盾与伤痛。
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