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1600字

2020-10-15 09:41:41  本文已影响人 

《红楼梦》读后感|金玉良姻成真,宝玉娶宝钗,其实是贾府高攀了薛家

客观公正地来说,无论是宝玉本人,还是贾母贾政王夫人等贾府长辈,都从来没有过要和薛家联姻娶宝钗的想法。其中的原因,书中有透露。

首先,从贾母的角度来说,贾母心中的标准是秦可卿。在贾母心中,秦可卿“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她兼具黛玉的袅娜纤巧和宝钗的温柔和平,所以是“兼美”。这个标准,就是贾母对张道士所说的,“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也罢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这不就是按照秦可卿量身定制的标准吗?因此,在贾母看来,黛玉和宝钗都差点意思,达不到她心中的标准。直到遇到了宝琴,才觉得她是最合适的人选。

再说贾政和王夫人,虽说婚姻是父母之命,但这对夫妇对贾母唯命是从,又深知贾母疼爱宝玉,与宝玉有关的事,都是贾母拿主意。婚姻大事上,自然也不敢违拗贾母。

宝玉本人对宝钗又是什么态度呢?书中多次体现,宝玉对宝钗,敬仰多于喜爱,宝钗是他高不可攀只能仰视的导师级别的人物,也就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女神。所以,当他挨了打,听到宝钗的关切之语,“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忽见她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对宝玉来说,得到女神如此“大有深意”的关怀,简直是天大的惊喜。

正因为宝玉对宝钗不敢有妄想,才会对莺儿说:“明儿不知哪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他自知没有这个福气,攀不上宝钗。

然而,世事的变幻,却完全出乎意料,宝玉希望的与黛玉袭人“同死同归”没能实现,却娶到了宝钗,成就了癞头和尚预言的“金玉良姻”。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逆转?从情节发展来看,“金玉良姻”成真,宝玉娶到宝钗,实在是贾府对薛家的高攀。

贾家衰败,贾府对宝玉的婚姻已经没有了选择权。

张道士向贾母提亲,很明显有讨好之意。这个时候的贾府,依然权高势大,内有贾母这个敢说“拆了太医院”的老封君,外有元春这个新晋贵妃。宝玉内有贾母的宠爱,外有贵妃亲弟弟之名,在婚姻市场上,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所以,张道士抓住贾府打醮的机会,向贾母提亲,借此与贾府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然而,秦可卿早就预言了,贾府的这种状态,“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很快,贾府就在财势两方面都失去了依仗。

先说财,从第七十一回贾母做寿开始,贾府就已经捉襟见肘了。先是贾琏、王夫人、王熙凤几个当家人要靠典当维持日常生活了,然后是连煮饭都要“可着头做帽子,一点富余都没有了”。

再说势,第七十二回,宫里的夏太监,明目张胆地来贾府打秋风,开口就是二百两,而且“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说明这是最近常有的事。

太监为何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来贵妃娘家打秋风?当然是因为元春在宫里已经失势了,所以王熙凤需要对打秋风的太监各种陪笑脸,生怕侍候不周。

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宝玉的婚事就不再由贾母说了算了,不是她想选谁就能选谁,她已经没有多少选择权了。

抄家后的宝玉,难以自保,成婚是妄想。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使贾府到了财势两败的地步,毕竟还享受着爵位带来的福利。只要能沿着王夫人厉行节约的路子走下去,贾府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但是,贾府没能等到起死回生,就迎来了抄家。

如果说财势两败是大树渐渐枯萎的过程,那么抄家就是连根拔起。大树枯萎了,还可以有枯木逢春的机会,连根拔起,那就再无生发的可能了。

根据情节发展来看,宝玉宝钗成婚,应该是在贾府被抄家之后。以贾母的心性,不到最后一刻,如果遇不到像宝琴一样让她十分满意的女孩,她不肯放手让宝玉定亲。其原因,我在《面对张道士的提亲,贾母为何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一文中分析过,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抄家是意料之外,贾母绝想不到,贾府会走到被朝廷抄家的地步。

此时的宝玉,那些加诸于身的外部条件全部失去,什么世家公子,贵妃弟弟,都不复存在,他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废人,无一技之长,远不如贩夫走卒。

除非有人愿意买宝玉这张脸,把他当小白脸养着,否则,宝玉只有冻饿而死这一条路可走。

这个时候,宝玉还有什么资格谈婚姻?

反观薛家,会是什么状况呢?

失去皇商资格的薛家,依然拥有属于自己的产业。

四大家族同气连枝、共损共荣,随着王子腾倒台、贾府被抄,薛家当然也会受到波及。

但是,薛家受到的影响却不会很大,至少根基还在。其原因就在于,薛家不在政坛,只是商家,这正是薛父的先见之明,主动弃官从商。

薛家顶着皇商的头衔做生意,自然比普通商家容易得多。但是,薛家并没有依赖这个头衔,仅仅从宝钗的处事风格来看,她就早已为薛家谋好了退路。

第五十六回,探春准备对大观园实行改革,平儿说“一年通共算了,也省得下四百两银子”。宝钗说:“一年四百,二年八百两,取租的房子也能置得几间,薄地也可添几亩了。”这便是宝钗的商人思维,省下来的钱,马上置办房屋田地等固定资产。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思维习惯,薛家各省中都有产业,京城的房子“这十来年没人进京居住”。

当王家和贾府相继被抄,薛家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薛蟠的人命官司会被翻出来,薛家的皇商头衔会被收走,也许还有一些官商勾结的帐目等。但是,薛家不会被抄家,不会像贾府一样变得一无所有。哪怕是结果坏到极点,也还会有几间房屋几亩地可以维持生计。

再说宝钗的个人能力,她渊博的学识、多年学以致用的经验、经商的经历,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对于宝钗来说,只要一息尚存,她就有能力翻盘,所以她才会拥有“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的见识和思维。

这是一种变废为宝的能力,这种能力,足以让宝钗从头再来,丝毫不会畏惧跌到低谷。正如书中对蘅芜苑中植物的描述,“愈冷愈苍翠”。越是遇到困难和挫折,越有爆发力,这便是宝钗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由此一对比,无论是从家底还是从个人能力上来看,宝玉娶宝钗都是高攀,而宝钗嫁宝玉却是收了一个百无一用的废物。

那么问题来了,薛家和宝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下文再分析。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兄弟》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狼与人》读后感1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