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故事新编》读后感1000字

2020-06-01 08:11:08  本文已影响人 

《故事新编》读后感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时至今日,我仍然对鲁迅的小说作品缺乏比较全面和透彻的把握——隐晦的象征、压抑的气氛和反讽的风格令鲁迅的小说充斥着大量可以有多重解读的隐喻。

重读《故事新编》,我斗胆给他贴上这么一个标签:荒谬睡前故事。

《故事新编》收录了八个小故事,说是历史小说不大合适,若说是讽刺小说也不尽然,如此,只好承认这个集子的名字再合适不过:它们是对中国的神话、传说的新杜撰。

这八个小故事由远到近,分别是《补天》(女娲造人、补天)、《奔月》(嫦娥奔月)、《理水》(大禹治水)、《采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铸剑》(眉间尺为父干将报仇)、《出关》(老子骑牛出函谷关)、《非攻》(墨子说停攻宋)、《起死》(一个小剧本,庄子为骷髅起死还生)。

说其荒谬,实则第一遍读他的时候,多半会感到十分新鲜——毕竟一些从小听到大的故事竟然完全变了个模样,虽然情节大致一样,但人物形象、心理、社会环境改动很大:女娲无意间“甩”出来的泥人改变了她自然平静的生活、嫦娥成了个不折不扣的“怨妇”、舜和禹一改贤君形象、伯夷叔齐成了被围观嘲讽的小丑……诸如此类不免令人觉得诡异里头带点可笑,荒谬里却又觉得悲哀。

这种笔调似乎成了鲁迅标志性的风格,读出一两句话来,即刻就能认出这是鲁迅的文章。《故事新编》或许很能体现鲁迅身为一个作家的天分,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这八个故事质量参差不齐,如他自己在序言中所说的,有些故事成分不免“陷入了油滑”。

相对来说,《补天》和《铸剑》是不论从完成度上,还是从纯文学哲理的思考上,最好的两篇作品。《补天》中的女娲因一日“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信手捏出了一个小人,在长久的欣喜之后,这位女神又感到了疲乏,随即折下一根紫藤花枝来,沾了泥土抡起来。她无意间造出了“人”,但她自然而无拘束的生活也因“人”而改变。人之间的争斗将不周山撞坏了,天裂开了一个口子,女娲在无聊与疲乏的感慨间用石头补了天,却又点燃了昆仑山的大火。她最终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生机与创造倒在了已经被改变的自然世界里。情节的安排将矛盾的焦点放在了女娲和“人”之间,显示了一种自然与文明的冲突,用荒谬、讽刺的笔法展露出文明的虚伪,竭力地描绘人类文明的虚无性。而鲁迅所遗憾地认为“陷入了油滑”的部分也是在这一篇,女娲的腿间出现了“一个小丈夫”。[1]

《铸剑》相对来说却更加贴近原本的故事,但其中鲁迅对于“复仇”的思考不得不说也有了自己的演绎。眉间尺听母亲讲述了自己的生父干将被多疑的楚王杀害的仇恨,由一个优柔寡断的少年变为了一个复仇者——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是果决、狠厉且富有强烈的牺牲意味的。他用雄剑斩下了自己的头颅,将之与雄剑一并托付给了另一位复仇者——这个人的出现也显得极其无厘头,可以说他的复仇没有任何属于人化、社会化的因由,仿佛只为愤世报仇而生。这个复仇者带着眉间尺的头颅去给楚王“演把戏”,当楚王探头看向在沸水中唱歌的头颅时,复仇者砍下他的头颅,见眉间尺不敌楚王,竟也自刎入了沸水,三颗头颅在水中追咬,两个复仇者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一个故事比较忠实地遵循了原本的情节,描绘了一个完整的、仪式化的复仇经过,带有强烈的牺牲式的、殉道式的意味。[1]

相比之下,其他故事则显得不够纯粹而失去了文学的本性,《奔月》《理水》等篇因对其他文人的讽刺和批驳而显得主旨不够明显,在强烈的讽刺中反而缺少了类似以上两篇那样的哲理性的思考。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终身成长》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活着》读后感12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