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读后感
喜欢大冰的书,起源于某次出差,在机场书店买了他的那本《乖,摸摸头》,从此以后喜欢上大冰老师,每年都会买他的一本书。《小孩》是去年出版的。也许跟着很多年轻朋友们一起叫他冰叔,更为亲切。
他的人生过得很传奇,也很霸气,特别有自己的个性,也非常的善良,在他每一本书,每一个故事里,都可以读到不可思议的有情的故事。也许那就是他所谓的江湖,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是每个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的角落里。很多人生活得没有希望,但是不甘于这样没有尽头的生活,选择了改变,相信自己的信念,相信音乐的力量,然后走出了困境,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这本书里每个故事的主角,都已经超过18岁,然而冰叔仍然给这本书取名“小孩”,正如封面所说: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从未长大,也从未停止生长。
这本书里的故事:
送你一棵树——写的是一个叫瓶罐的小孩
兄弟——写的是一个叫大松的小孩
天津往事——写的是一个叫苹果的小孩
台北儿子——写的是一个叫阿宏的小孩
客家姑娘——写的是一个叫采的小孩
道歉感谢信——写的是一个叫黄健翔的小孩
凡人列传——写的是一个叫老潘和一个叫婷婷的小孩
妹妹——写的是一个叫樱桃的小孩
说书人——写的是一个叫大冰的小孩
印象比较深的三个故事:
瓶罐,家境贫寒,被迫辍学,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但是他坚持练鼓,坚持看书,直到神秘老者的出现,改变了命运。其实改变命运的,还是他自己。
阿宏,人生辉煌,在得知父亲重病无人照顾时,毅然放下一切,全身心去照顾父母,帮助重病的父亲复健,照顾生活起居。反观现在社会大部分现象,年老的父母帮助孩子照顾孩子,有的人买房创业娶妻生子,都还是在用父母的钱。而当父母有个身体酸痛的时候,孩子经常说的是多休息,多喝水。其实有时候父母想要的,只是你的陪伴而已。当父母越来越老,变回小孩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要承担起家长责任的时候,希望我们都有阿宏那份勇敢与担当。
婷婷,曾是抑郁症患者,她尝试向社工寻找帮助,可是病情反反复复,最终求助于精神科医生,接受药物治疗,可是一停药,又开始复发。她明白了不管是什么方式,都要靠自己撑过去挺下来。于是她离开香港,开始去参加一个个公益项目。世间有一些很奇妙的规律:成全别人,往往也就拯救了自己,渡人者亦是自渡。最好的自我救助,往往来自于对他人的付出。在做公益中遇见了老潘,有了这段爱情佳话。
摘抄冰叔的话:
“”孩子,别人的故事,永不应翻刻成你的故事。
同理,我笔下的故事桥段,与你脚下的人生也无关。
自己尝试,自己选择吧。先尝试,在选择,认准方向后,作死地撑住,边撑边掌握平衡。
不要怕,大胆迈出第一步就好,没必要按照别人的脚印走,也没必要跑给别人看。
会摔吗?会的,而且不止一次。
会走错吗?当然会,一定会,而且不止走错一次。
那为什么还要走呢?
因为生命应该用来体验和发现,到死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发育的孩子。
因为尝试和选择这四个字,这是年轻的你理所应当的权利。
因为疼痛总比苍白好,总比遗憾好,总比无病呻吟的平淡是真要好得多得多。
因为对年轻人而言,没有比认认真真地去“犯错”更酷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愿你知行合一,愿你能心安。
愿你永远有心力,去当个小孩。
有一天你会明白,人生底色是悲凉。
有一天你会明白,悲凉之上,有自修自证的温暖。
所以,如果可以,去试着当个小孩。”
我也是个小孩,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前行,而我并不孤单,因为有每周和我一起读书的你们!也希望我的每周一篇读后感,里面的某一个观点,能对你们有所启发。感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