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要写的,俗套一点可以叫“读后感”,为了避免产生交作文的感觉,我想叫它“感受”,这也确实是我的真实感受,感受里面有矛盾,也有认同。学生时代写的读后感,基本上是在零感受的基础上胡编的,现在这个年龄写出的才是真情实感,走心了,但是文体框架未必符合语文的严谨要求,所以,有感必写,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从去年11月末起,我们开始从图书馆借书。书的范围很广泛,每次借书都是一部分给儿子,一部分给我们自己。现在儿子大了,有些书我们可以互看,互相学习,读完之后还能稍作交流。给儿子借的书,每次都有漫画,还有小说和人物传记,涉及自然科学、侦探、冒险和历史。有次我建议他看历史名人,本来建议他看毛泽东,可他偏偏选择了希特勒。他爸比较反对看希特勒,认为不正面,说看历史人物怎么也得从正面伟人开始。我的观点不同,希特勒虽然不叫流芳百世(应该叫臭名昭著),但他是二战历史无可回避的人物,有人写就应该有人看,我们不学习他,但是可以了解他。
我花了点力气好不容易从书架上找到希特勒,上下两册,800页,是我所借的书当中最厚的一本,我开始怀疑儿子是否有兴趣和毅力看完它。其实儿子的表现很棒,拿到书的时候他也惊讶了一番,这么厚的书!可嘴上的惊讶并没有阻碍他手上的动作,他已经翻开了。随后的几天里,我们俩比赛似的看这本书,饭前饭后随时随地都在讨论希特勒。继希特勒之后,儿子又让我给他借丘吉尔,他说想看看丘吉尔。都是二战的风云人物,借此机会,我们也可以对一战和二战做个了解,普及下历史知识。这个过程当中,受益的不仅是儿子,大人也同样学习和弥补了这段历史空白。通过找资料,我可以先做了解,然后把书中未提到的事情讲给儿子听,我很喜欢这样。在希特勒和丘吉尔中间,我还借了拿破仑,可是儿子对拿破仑不感兴趣,没看。真是应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验,我把拿破仑看完了。儿子很轻视这个版本,我怕他吃不消,特意借了青少版,没想到他很看不起,难道是厚厚的希特勒让他很有成就感?虽然他没看,但是我大概地给他讲了一遍,让他对拿破仑有个初步的认识。
目前我们在看丘吉尔,不知道丘吉尔之后他会点谁的名。
希特勒、拿破仑、丘吉尔,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从默默无闻到功成名就,都经历了几番曲折,他们始终都是怀揣梦想,等待有朝一日的良机,机会到来之时,他们也没有马虎对待。他们的理想和信念都非常坚定,不畏艰难,都有超出常人的意志。
出身不同,学历不同,相同的是,他们少年时期学习都不怎么样,都是在青年时期立下远大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就是人们说的,人一旦发现了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那么他的潜能也随即爆发。希特勒是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出身,拿破仑的父亲是个高官,丘吉尔最厉害,贵族出身。
他们的人生重要转折点差不多,他们的父亲的死亡,让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突然长大,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替母亲分忧。
三人的小学和中学成绩都非常差,希特勒差点都上不了中学,但是一个家庭里的核心人物 - 母亲 - 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的母亲都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希特勒的母亲,决心让他把书读下去,希特勒自杀时还怀抱着母亲的相片;拿破仑母亲的远见卓识影响了拿破仑一生,他视母亲的话为圣灵的召唤;丘吉尔我还没看完,待补充。
这三人当中,书读的最少的是希特勒,拿破仑上过法国的皇家军校,丘吉尔从小到大读的都是贵族学校,没有上大学,但是念了贵族军校,跟拿破仑一样,军人,带过兵打过仗。
希特勒和拿破仑晚期的特点也雷同,忠言逆耳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妄想。
结合我们现在的家庭和教育情况,我总结了几点:
1.母亲的责任重大,孩子的教育离不开母亲,母亲的见识和能力对孩子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每个母亲都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提高。
2.家庭出身很重要,不仅仅是物质需求能得到保证,重要的是人脉和社交圈,这是社会底层可望而不可即的。底层的终点可能是上层的起点,甚至可能还未触及上层的起点。是社会就存在不公,这应该成为共识,但底层也不必自暴自弃。
3.不论贫穷还是富贵,都离不开学识和受教育,上层社会反而会更看重对子女的教育,所以,不要以为贵族都是纨绔子弟,他们可能比你更早接受知识的灌输,比你更努力,因为学的东西比你多,圈子需要,也有攀比。
4.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都要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就是家教。家教如影随形,可以没文化,不能没教养。财力比拼不了,但是精神和内在气质要贵族。
要说的就是这些。在读书中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常反省,常总结。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上一篇:《活着》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倾城之恋》读后感1000字